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万象

曲终人散!湖南千年古镇永沉江底的最后一幕(组图)

www.sinoca.com 2014-01-16  网易博客


  张明英,1958年出生于托口,1992年从芷江下岗后回家经营纸扎店,店门上的几大字是自己写的。张明英以前是托口龙狮队队长,每年春节都会牵头组织龙狮表演。如今,新镇的房子已经建好,张明英和爱人准备在新家继续开个纸扎店。

  舌尖美食,舌在异乡胃认家

  所谓乡愁,最撩拨人的是妈妈菜的味道,最让人怀念的是那些节日的美食。这些味道成为酿制“乡愁”之酒的酵母菌和酒曲,在经岁月发酵后形成经久回味的芳馥。

  2010年2月28日,元宵节。托口人在美食和龙灯中送年。

  一大早,杨学芹和两个帮厨的妇女就在小吃店忙碌起来,混沌、米粉,米豆腐,甜酒汤圆都已经准备好放在案板上。“今天既是元宵节,又是赶场天,四里八乡的人都会来看热闹,这些东西等会怕都不够卖呢。”

  27岁的赵俊一早就骑着摩托车从石桥村来到镇上,先去老街上溜达一圈,就来小吃店解馋。“每年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来这里恰(吃)一碗米粉和米豆腐,离开时也要恰一回;每次回深圳别的都不带,只带酸菜、酸萝卜、生姜。”赵俊现在深圳工作,从上学离开故乡已经9年了。对他来说,故乡就是这种让他魂牵梦系的酸菜味道。

  “米豆腐——拖着长长尾声的叫卖声在街头巷尾响起,男女老少便蜂拥而上,细嫩的米豆腐加上葱花、芹菜、酸萝卜丁,火红的油呛辣子??一个个咋舌吐气,不住用衣袖揩着头上的热汗,那满足,那惬意,真是说不出的爽哟。”这是让画家梁云山念念不忘的故乡米豆腐的味道,还有老街上童年的生活。

  “三十的糍粑,十五的汤圆。”元宵节,6岁的蓉蓉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跟着奶奶一起做甜酒汤圆。等蓉蓉长大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汤圆的做法,但那种柔软甜糯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过节看龙灯的快乐则会留在她一生的记忆里。

  人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曾说:“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尝、鼻之所闻,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我们的心。

  对于当下很多中国人而言,只能在味觉中找故乡。所谓乡愁,最撩拨人的自然是家里妈妈菜的味道;最让人怀念的是与节日相伴的美食——除夕包饺子,元宵捏汤圆,端午裹粽子,中秋吃月饼??这些节日的味道都成为酿制“乡愁”之酒的酵母菌和酒曲,在经岁月发酵后形成经久回味的芳馥。

  杨学芹在店里忙着给人们“解馋”,她的邻居,52岁的张明英则带着龙灯队伍开始给每家每户拜年了。一阵“咚咚呛”的锣鼓声响起,大家扶老携幼来到街上观灯赏龙,每家每户都开门放鞭炮迎接。

  听到鞭炮声,先是领头的麒麟灯进入主人家屋内或商铺,象征麒麟送子,接着龙队进屋内绕场一周;热情的主人家继续燃放鞭炮,龙队就会在这家屋外盘旋飞舞起来。一番热闹后,主人家会送上红包或者香烟。龙灯所到之处,街道两旁都被围得水泄不通。鞭炮声,锣鼓声,吆喝声响彻云霄,整座古镇都欢腾起来了。

  张明英出生在托口,年轻时到芷江工作,十多年前下岗以后和妻子回到托口,为了养家糊口,学会了纸扎这门手艺。张明英的巧手不仅能用篾条、皮纸,施加彩绘扎灵屋、棺罩等祭祀物品,逢年过节还会扎各种龙灯,狮子,彩船等;他还写得一手好字,店门牌匾苍劲有力的隶书“芷江佬纸扎”就是自己的手迹。

  张明英还是古镇有名的掌勺厨师。每逢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古镇人都会在托口剧院大摆流水席,亲朋好友都会欢聚一堂。这时张明英就会主厨,奉上一道“乡村盛宴”——流水席吃的不仅仅是美味,还有聚族而居的其乐融融,人情的温暖。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随着移民搬迁,古镇的“美味习俗”也跟着“变味”了。“以前哪家人煮腊肉,几条巷都香。”张明英说他留恋老街生活是过去端着碗可以到处串门,吃邻居家的菜,现在各自住进了阁子间,找个人说话都难了。

  2013年除夕,张明英也没闲着,带着龙灯队在已拆毁的托口中学篮球场训练舞龙,准备春节拜年。“今年是在古镇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了,不管怎样,得好好热闹一回,盼望移民都过上幸福生活。”

  2013年11月6日,古镇已经停水停电,张明英店前的废墟上摆了四张桌子,十几户人家又拿出各家的饭菜,围坐在一起,就着微弱的烛光一起吃这顿“最后的晚餐。”一杯杯酒下肚,大伙喝下的乡情和温暖,也是伤感和离别。

  “街坊领居相处了几十年,那是有感情的。”张明英说,吃完这顿饭,大伙就和古镇告别了,以后这样的聚餐怕是再难召集了。他的新家按照镇里的统一标准建了四楼,一楼继续开纸扎店,“我还要靠它养家,还贷。”

  什么是传统节日?一大家子几十口,烹鸡宰鸭,推杯把盏,共叙乡情,这样的故乡才让人有归根之感。我们有怎样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过往文明的态度。无论一个城市,还是一个村庄,如果它的过去总被连根拔起,那么也就无法摆脱未来的茫然。

  朝阳寺民间进香祭祀活动后会在庙里摆设斋席答谢捐款的居士。这天孩子们会跟着家里的老人一起到庙里参加活动,礼毕会去吃斋饭祈求平安。

  码头边的一家小吃店里,老板娘正在下米粉。托口的小吃主要有米粉、米豆腐、猪油饼、馄饨等;每逢赶场天,店里会坐满四里八乡的食客。

  82岁的庾建安原来是托口供销社的老采购员,年轻时走南闯北拍了很多纪念照片。退休后他独自居住在托口老街,把老照片装框后整齐地挂在墙上。他常说:“人生是由无数个难忘的瞬间组成,老屋墙上的这些照片就是我人生的经历”。

  耕读传家,中国人的理想梦

  “耕读传家”是中国人的理想,而族谱的魅力在于,它轻而易举地解答了最可怕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一份谱牒,足以让一群人安身立命。

  公元1190年,宋光宗登基,托口迎来了一群“江西老表”。

  “我们粟家祖先于宋光宗元年,从江西吉安府卢陵县迁到黔阳罗岩江,后见朗溪村山水秀丽,田园开阔,便定居于此。历经数代人艰苦创业才逐渐人丁茂盛,成为托口第一大姓。”托口中学的历史老师粟俊说,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族人集资在此修建了粟氏宗祠,匾书“江陵世第”、“江陵望族”。

  就在粟氏祖先迁到托口的同一年(1190年),另外一位江西人朱熹被宋光宗授以漳州(在今福建)知府一职。他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提出来,再把《孟子》上升到“经部”,和《论语》汇集到一起,统一注解,遂有“四书”之名;三年后,他调到潭州(今长沙)当知府,重建了岳麓书院,开坛讲学。

  有了朱熹重校的“四书五经”,开创的书院之风,中国大地才有了“耕读传家”的生活模式;而乡村的宗族组织和宗族文化,也是朱熹“理学”的重构形态,于是乡村士绅们编家谱、修祠堂、置义田,建学堂。

  托口因有木材、桐油两大“奇货”,又有沅江的“物流通道”,各行各业的商家闻风而至,抢码头,建作坊,开商铺,催生了“内陆资本主义萌芽。”而后“聚族而居的家族建祠堂,迁徙经商的同乡修会馆。”梁云山说,托口繁华时期有八大祠堂(粟家、瞿家、蒋家、张家、赵家、唐家、杨家、邓家),四大会馆(万寿宫、应元宫、南华宫、三府馆)。

  会馆是一种同乡会性质的民间社团组织,它以民主的方式选举德高望重,有经济头脑,具有社会活动组织能力的人出任理事。理事会负责协调各会馆之间的关系,共同管理当地的生产、贸易、教育、治安、慈善、公益事业,使托口形成了一个不依赖政治势力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繁华安定的商贸集镇。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云南禄劝一辆面包车坠入100米深沟 12人亡(组图)
下一篇:实拍隆冬云竹湖垂钓:湖面上骑车 凿冰钓鱼(组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