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苇子,女,18岁,重庆巴蜀中学2012届高中毕业生。
我是一个高二女生,就读于重庆巴蜀中学。半年前,我曾在班上做过三个问卷调查,在网上引起了比较热烈的反响。尤其是第三份调查,“90后同学的money观”,参与调查的共十位男女同学,大家虽然都未成年,没到柴米油盐的年龄,但他们生动直率的只言片语,清晰地表达出对金钱的不同观念。没想到这三个调查引起了《重庆商报》一位美女记者的兴趣,经过一番面对面采访之后,她在报上写了“高二女生调查半年,反击‘妖魔化90后’”的专题文章,新华网、中新网以及全国一百多家主流媒体当天转载,还有几个教育专家为此写了评论文章。
正是由于这篇报道,我有机会认识了《少年先锋报》和它的中学生刊物《初中生周刊》的编辑记者老师们。我去他们那儿接受采访时,《初中生周刊》的主编周老师和我聊起他走访贫困山区学生家庭的经历。他说:“我也是想尽一点力来帮助这些可怜的孩子,我们找到你,想通过你写一些帖子发在网上,充分借助网络媒体这个平台,希望社会能对此广泛关注。”
记得高一期末政治考试,有一道问答题是关于“三农”的,具体文字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并不清楚什么是“三农”。准确地说,我知道“农”是啥,但纳闷它前面的“三”,乃至无从下手,还幼稚的想到:社会给农民划分了三个等级?政府给农民的三项优惠政策?再不就是三个农民?别笑我愚昧,那真的是我认真思考的结果。
直到这次去重庆偏远的石柱山区做了两个社会调查,我才真正明白了“三农”的重要意义。中国是个大农村,近三分之二人口是农民,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便是立国之本。最近我忽然变得喜欢思考,或许这就是成长吧。
我去过石柱山区两次,做了很多调查,也和善良朴实的山里人交了朋友。他们都是土家族,虽然经济困难,却依然热情地拿出平时难得尝鲜的食物招待我们。我记录的是穷困又勤劳的两户人家,他们不靠乞讨,不靠施舍,而是每天养蜂、养羊、去山上砍柴、替国家护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逆境中顽强地生存着。他们有说不完的辛酸故事,作为这个强大国家三分之一的城市人,我应该感到幸运?抑或悲哀?
除了将一些听不明白的本地方言做了删改外,录音采访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放进整篇文章里,它必须是真实的,文学性不得不退居二线了。
第一篇:油灯女孩向娜的圣诞梦
1
2010年12月24日周五的下午,我和妈妈以及《少年先锋报》周老师等一行人,从重庆主城区驱车两百多公里到达石柱县鱼池镇鱼池村向娜家时,千野草场的大山中早已夜深人静了。这个初二的小女生表现得格外兴奋,她热情地牵住我的手,将我带进伸手不见五指的室内,随即背过身去,摸索着,从陈旧的衣橱顶上端出一个铁盘,用打火机点燃了铁盘里的油灯。向娜十三四岁左右,个头不高,脸圆圆的,皮肤稍显黝黑,一双清澈的丹凤眼里透着聪明,让我想起了语文课本节选的《边城》里的翠翠。我俩自我介绍着,我大她几岁,便让她叫我“苇子姐姐”。她点点头,掩藏不住的喜悦,喊起来脆生生的,声音特别甜。
我们谈话的这间屋子很小,只有十来个平方,里面乱七八糟堆放着一些杂物和农具。屋子中央有一张铁桌,上面嵌着一个三十厘米左右的炉膛。煤炭点燃后,煤烟顺着一根粗粗的铁管排出去,然后整张桌子都会发热。冬天,这张铁桌既是家中的取暖器,也是向娜做功课的书桌,他们一家子烧水、做饭、吃饭全都在上面。
向娜的妈妈四十来岁,体态瘦小,圆圆的脸,眼眸清亮。她与人交谈时,神情很专注,语音抑扬顿挫,沙哑而略带磁性。她尽管只是在讲述自己普通的日常故事,但很有感染力。她其实长得不错,不过由于经历过太多沧桑,面容上流露出与实际年龄不符的苍老。
“我们的日子过得艰难,不过我养了十几桶蜂子,格外还种点田地,也能过活。只是可惜了我哥哥,年轻时性情那么温和,聪明好学,为人又不错,大家都很喜欢他,但现在完全干不了什么事儿了!他脑壳有点毛病,都是被那些轻浮的女人害的……”
向娜的舅舅就站在她身后,听见妹妹提到自己,他苍白的脸上凄然一笑。他嘴唇上挂着几根稀疏的胡子,虽然已过中年,但依稀可见年轻时的斯文秀气。他用鲜艳的红花包袱布背着个一岁左右的女孩,一根结实的布条交叉地绑在他的胸前,还牢牢地打着死结。他不住地左右摇晃着脚步,哄着背上的小女孩睡觉。那女孩是向娜同母异父的妹妹,她扎着根朝天小辫儿,歪起脑袋,正在微弱的油灯光下顽皮地笑。
或许是为了节省灯油吧,向娜趁众人谈话正在赶写家庭作业,昏黄的灯光隐约照亮她的脸。屋子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呛鼻的油烟味儿。快午夜十二点了,她一定又困又乏,可我知道说服她去睡觉也没用,她还是会坚持留下来,尽管大多数时候只是充当一个小小的旁听者。
向娜的家住在千野草场大森林公路边,处于旅游拆迁地段,她的父母不愿搬迁,现在依然守着一砖一瓦亲手建起来的小屋。小屋熬过四次春夏秋冬没电的日子后,越显灰暗陈旧了,它拖着疲惫无奈的身影,正在夜幕环抱下沉沉酣睡。
屋子的墙上贴满了介绍养蜂的图片。向娜的妈妈告诉我们,卖蜂蜜是她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到冬天,山里格外寒冷,游人也稀少起来,蜂蜜非常难卖,家中又没通电,生活特别苦。我听了问向娜:“山里天黑得早,要是作业都做完了,你怎么玩儿呢?”向娜抬头笑了笑说:“要是所有作业都做完了,就这样在黑暗中坐着烤火,什么也不想,要不就去后面屋子剁猪草。”她母亲笑着插嘴:“剁猪草没有灯,看不见,她把手指都剁伤了,痛得直哭!”
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我忽然想起了一件重要的事,于是扭头对向娜问道:“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她满脸茫然。我告诉她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圣诞平安夜。我让已做完作业的向娜把书本收拾起来,要她打开一个花花绿绿的纸盒,那里面装着我定做的蛋糕,用蓝莓果酱写着“圣诞快乐”。向娜见了非常惊喜。
向娜妈妈对我说道:“这蛋糕她还是头一回吃呢!去年她过生日,想尝尝蛋糕。我下山去鱼池镇赶集,顺便看了看,太贵了,要好几十块,觉得不划算,还不如买点猪肉回家煮煮吃。”说完,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是她发自肺腑的大实话,可此刻在微弱的油灯光下听起来,它却有着一股酸酸的味道。
为营造出节日气氛,我给向娜讲圣诞老人的故事。我指着蛋糕上闪烁的烛光,问道:“假如此刻他老人家允许你许个愿望,你会许什么?”向娜把双手合拢,闭着眼睛,嘴里轻轻念出声来:“我的愿望是,家里能有一盏电灯!”这个愿望很小却又颇大,大伙儿沉默了好一阵子,心里各自有些想法。至少我当时想成为第二个魔术天才克里斯.安吉尔,可以为她易如反掌地变出一盏维尼小熊台灯。
窗外无声地飘着细雪,山里的冬天比想象更为寒冷,围坐在火炉边取暖便成为一种生存本能。向娜的妈妈与我紧挨着,坐在铁桌对面的是她现在的丈夫杨忠权叔叔,他们结婚还不到两年,彼此话不多,但看得出二人十分恩爱。向娜舅舅背上那个小女孩便是他俩爱情的结晶。杨叔叔性情沉默,不时管理一下小铁桌炉膛内的燃料,然后一言不发听我们交谈,实在过意不去,才配合地咧嘴笑笑。
向娜的妈妈转身拿起装着菜油的塑料桶,小心翼翼地往烧得黑黢黢的铁盘内倾倒。她苦恼地说:“我们尽量不点灯,因为柴油紧张,只能用菜油。灯点多了,就没有油炒菜了。”原来我们还没来之前,他们一家人就这样在黑暗中待着。周老师关切地问道:“为什么不用煤油点灯呢?”这时刚跨进门来的一位老爷爷接过话头答道:“早就见不到那玩意儿了。自从农村家家户户安了电灯,市场上就没有煤油卖了!”
老爷爷是向娜家的邻居,住在公路下方不远处,向娜的妈妈喊他表姑爷。他六十来岁,个子高高的,皮肤黝黑,身穿一件油腻腻的军大衣,额头上还戴着一盏矿灯,看起来就像个煤矿工人,紧跟在身后的是他老伴。老爷爷自我介绍说他姓崔,名叫崔显棚。大家都认识过后老爷爷说:“我家还要惨点,十一个年头都没通电,喝屋檐水差不多十年,直到去年才总算安上了自来水。现在家里还是没电,唯一能照亮的东西就是这个宝贝。”他拿手指敲了敲额前的矿灯说,“我只有吃晚饭时才用它,不然连碗里的菜都看不到!”
当晚我对向娜和她妈妈提了不少问题,她们一一认真作答,很可惜事先没有准备,本来就有点近视的我,在油灯下做记录写字颇为吃力,许多重要的细节只好忽略了。回家后我按照周老师他们事先的布置,把这次乡村之行写成图文帖子发在网上,题目叫做“四年没电的日子,90后油灯女孩的圣诞梦”,引起了极大轰动,向娜在油灯下做作业的照片不仅上了《少年先锋报》网站头条,人民网、天涯、新浪、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也把它放在首页,还有《重庆商报》和《新女报》两位记者姐姐联系到我,想对此事进行跟踪采访。
网上一位不相识的前辈老师对我这样鼓励道:“武陵山区包括湘渝黔鄂,其中,渝鄂边区以汉族、土家族为主体民族,湘黔以苗族居多。乌江流域及长江流域的渝黔农民,居住条件最为险恶,高山深谷,沟壑纵横,但山民极为勤劳。此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度极高,农民为了讨吃,大多到了岩缝中刨食的地步。苇子妹妹能于平静之中白描民间印象,看似声色不动,实为高声疾呼。巴蜀之语言,不亚于所谓京腔,龙门阵也不亚于国粹相声。更吸纳山水灵气,更显机灵。图中语言,若是能有通川渝之音者读来,增色不少。楼主九〇少女,能出此图文,老纳当赞,期待更多。”
很多网友向我打听向娜的联系方式,希望能帮助到这个乡下小丫头:“你好,请问这油灯女孩具体的联络方式,我想送她一个太阳能发电设备加太阳能灯,油灯下读书写字太辛苦了,对眼睛也不好。” 也有人说:“很感动,我正为自己买不了私家车而烦闷的时候,还有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乐观坚强。”还有人问我:“你好!能将你照片中那个小丫头的通信地址告诉我吗?上学时就有一个想帮助她那种状态下的学生的愿望。希望你能成全我这个愿望……”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想帮助她的人。
我打电话将网友的好意告诉了向娜的妈妈,她用本地话很朴实地回答我说:“妹,我们只要能点上电灯就满足了,不需要麻烦那么多好心人。他们找个钱也不容易。”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