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古冰窖暂不开放
记者在北海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院中参观了6号雪池冰窖。整个冰窖长约25米,宽约10米,屋顶也为人字形起脊双坡,上面铺有较新的灰色瓦片。
有些写雪池冰窖的文章称其顶铺有黄琉璃瓦,但管理处询问相关专家后认为雪池冰窖虽为御用冰窖,但其并非皇家居住办公场所,所以在修缮时用了削割瓦。记者也没有在冰窖周围发现有些文章中所写的“旱井”和“神殿”,工作人员认为它们可能已被拆除或损坏。
冰窖的正面有一个高约两米、宽约一米的拱门,门打开后,凉气逼人。从门口到窖底共有12级台阶,每级大概有一尺高,冰窖在地下大概有四米深,冰窖地面铺着约两平米大的整齐的石板,石板缝隙用白灰填得很实。
冰窖的内墙面凹凸不平,汇合到一起成为拱顶,整个空间大概高十米,无梁无柱。在所进来的门对面的墙上有一个比门小些的拱形的洞,已用城砖填补上,洞的下方没有台阶。记者估算这个冰窖大概能盛2500立方米冰,规模可谓庞大。
师宗海副园长称目前雪池冰窖还没有对外开放的打算,因为冰窖在北海公园外,地处居民区,胡同人多地窄,不利于游客大规模游览参观,所以冰窖现在以保护为主。
恭俭冰窖
私人管理的“酒窖”
从北海公园北门沿着地安门西大街向东走不远距离,便可抵达路南的恭俭胡同。从恭俭胡同北口向南大概走两百米,右手边的青砖墙上嵌着两块牌子,一个写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一个写着“恭俭胡同五巷5号”。院里饭馆的工作人员拒绝接受采访。
据周边居民反映,这里以前是可以买票参观的,票价20元,现在可能不让参观了。一位蹬三轮的师傅正跟游客讲解恭俭冰窖的历史,并说如果买上一杯酸梅汤就可以去看看冰窖――
冰窖的门开在饭馆的西侧,有通往地下的台阶,不过这是后来添置的铁制的台阶。到冰窖底部后前面有一个拱形小门,进去后豁然开朗。恭俭冰窖也是无梁无柱的拱形砖窖,但规模不如雪池冰窖。整个冰窖分为南北两间,中间有拱形小门相通。外间摆着一些沙发、桌椅,还有一个大电视,西侧墙边砌有一个类似教师讲台的台阶,上面放着一张桌子,墙上还挂着白色银幕。
墙的四周砌有很多拱形的一米多高的装有铁门的酒架,有几个摆有一些葡萄酒,铁门上还挂着写有名字的纸片。
官窖、私窖?莫衷一是
恭俭冰窖的展板上写到此冰窖是清朝末年王德山、王德义兄弟俩仿照雪池冰窖修建的,当时称为德顺冰窖,存冰供给皇室使用,饭馆也自称为皇家冰窖。但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王铭珍不以为然――
王先生认为,根据《明宫史》记载,在明代,恭俭胡同所在的地方叫内官监,内官监是一个衙门,管理很多事务,其中就包括管理冰窖。书中提到在内官监衙门中有一个冰窖,这个冰窖应该就是现在的恭俭冰窖。所以说恭俭冰窖应该在明代就有了,清朝可能维修过,称其为私窖者没有确凿证据。
目前关于恭俭冰窖的产权问题仍然不是很清楚,冰窖展板上写到1970年恭俭冰窖正式归属于北京市水产局,但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恭俭冰窖怎么会让一个饭馆来经营管理。记者辗转询问西城区文委相关部门,但至今未得到明确回复。
杨秀英(78岁)家住什刹海白米斜街,她还依稀记得70年前,附近的冰窖仍在使用中,夏天的时候还有卖冰的在胡同里游走。更清晰的记忆则与冰饮有关,“在地安门商场里面,有桔子味儿的冰镇北冰洋汽水,那人把一溜儿汽水平放在一块半平米的冰块上滚来滚去,那块大冰就是从冰窖里出来的。”杨大妈当时月工资是24块钱,“平时3分钱的冰棍都舍不得吃,滚瓶儿汽水就更别说了,也就是路过看看。”
■ 活计
钩镰枪、草垫子和桐油“塑料布”
●王铭珍,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
采冰时把冰裁下来得用冰镩,冰镩呈一个“丁”字形,铁制的,上面是把儿,越往下越细,下面是尖的。有的冰镩有十几斤重。
裁好冰后,把冰块拉上来得用拉钩,有的人也叫它“钩镰枪”,拉钩有一个木制的长柄,下面是铁的,呈尖状,而且旁边还有一个向上的弯钩,这个弯钩就是用来钩住冰块向上拉的。
冰块拉上来后一般放到排子车里运到冰窖去。排子车一般是胶皮轮或木轮,有两根辕,人拉着走。一般排子车最多可放十块冰。把冰运到冰窖里的板叫跳板,木制的,一般有三十公分宽,在运冰时会把草垫子先放到板子上。
采冰人工作时一般会穿油布,上面抹有桐油,可以隔水不会湿着衣服,作用近似于现在的塑料布。他们有的还会穿着套袖、套裤,防止弄坏衣服。采冰人一般都都穿毡鞋,为防止把鞋磨损,就在鞋外面缠上草,这叫做毡兀拉。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