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角色缺失甚至家暴对孩子未来影响大
问:“男德班”有哪些课程设置?
方刚:整个课程设置围绕平等来做,男性参与的核心就是促进性别平等。在家庭中表现是关爱伴侣、带孩子、做家务。在公领域的表现就是反对性骚扰、促进职场的非歧视等等性别平等的努力。
我们通过做游戏来认识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比如每个人分别说出5个分别描写男人和女人的成语,这个很容易。再说5个既写男人又写女人的成语就变得困难了。
每个人讲述自己从父亲那里接受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受到过来自父亲的伤害,肉体暴力或精神暴力。大家一起把消极方面写到纸条上,撕碎,踩到脚下。
问:在父亲的影响中,消极和积极因素的比例是多少?
方刚:17个学员中有一两个人分享的是正面的影响。负面影响中最常见的就是在孩子的成长中缺席,基本不管,不给精神支撑,对孩子的人生没有引导作用。暴力普遍存在,不一定是打孩子,而是精神暴力,甚至疏忽也是暴力。
问:那么学员反思的如何?
方刚:有个学员讲,自己年轻时是一个笑笑魔,特别和蔼。工作后当了一名中学老师,别人说你不能总是笑咪咪,没有威严感,男人就要非常严肃,这样才像男老师的样子,学生才会相信你。然后他就调整成功了。
后来他女儿长大了,他发觉女儿愿意跟别人说自己的心事而不跟他说。问到原因,女儿回说“你一天到晚都板着个脸,谁想跟你说话呢。”
由这一点反思看,当时那个男性角色破坏了他,连女儿都不敢不愿跟他亲近。
丈夫在性生活中普遍忽视妻子感受
问:“男德班”的培训当中还有一门课程是“男人怎样做才能让伴侣对性生活满意”方面的过程。学员们表现如何?根据您的了解,在婚姻生活中,男人在夫妻生活方面是什么样的状况?
方刚:学员中大多是心理咨询师,受过性教育培训。最开始让学员们上台画出“男女的性反应周期”和“女性的阴蒂示意图”,结果只有一个老师上来画,别人都不知道。
在关心伴侣的性感受方面,也有关心的,但普遍来看还是差些,有的男人即便关心也不是真正为了伴侣的愉悦,可能是为了自己表现得更男人一些。
这个课程设置是想传达拥抱性的美好,开放自己的身体。讨论性和谐,不希望会变成性压力。我们批判的其实是男性必须扮演性强者这种观念。
问:“男德班”要培养的好伴侣好爸爸是什么样子的?
方刚:男性参与的核心是促进性别平等。如果男人阳刚,霸权不可能是性别平等。实际上根本要从改变男性气质做起。
比如有关伴侣的环节,通过互动来讨论如何沟通,不使用家庭暴力,还有性生活方面的内容。
好爸爸方面,包括如何照顾孕妇,如何陪伴侣进产房,怎么带孩子,从一开始的细节入手,喂奶、换尿布、换衣服、洗澡等等,然后是如何跟孩子沟通。我们不要严父的形象。
我们设计了从小学到青春期整个交流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后面还做了一些情景设计,比如孩子考试不及格,回家后怎么办?孩子淘气打架怎么办?一个好的父亲应该怎么跟孩子相处、怎么沟通。
还有一个版块是职场,但时间紧张没用上。
从小被压迫排斥引发自己关注性别平等
问: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性别平等?为什么会关注性别平等?
方刚:我对自己的性别觉悟是1997年吧。特别偶然的接触到女权主义后茅塞顿开。
那时候读了一本女权主义的书,特别激动,在屋里走来走去,就是一种被点燃的感觉。我从中看到的是平等,不仅仅是男女的平等,是人与人的平等。
平等、人权、博爱、民主、公正,这恰恰是女性主义的内核。我由女权主义开始,因为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是不平等的。
在性别学界,比方说整个人类社会,政府对百姓就是男人对女人;美国对伊拉克就男人对女人;警察对犯人就是男人对女人。整个社会的机制就是复制了男女不平等的机制,人类对大自然就是男人对女人,去奴隶自然、破坏自然。
问:为什么您从小就会被压迫被排斥?
方刚:因为我的“黑五类”的家庭背景。文革后期,都在打我斗我。7岁时我就被同学斗,这种心理创伤伴随了很多年,20岁的时候说话还结巴,那时走在街上对面过来一个同事,我都低头不敢正视,不敢打招呼,特别自卑。
我介入到性别研究之后找到了人权的理念,从女权找到人权。后来我开始读人权方面的书,我看别人被压迫就会感同身受。
最早接触到同性恋,我就特别激动。
当时做记者,采访了一些同性恋后写了第一本书《同性恋在中国》,1995年出版。我觉得他们的处境跟我幼年的经历有一致的地方,就是被压迫。
后来我做其他性少数方面的研究,都会非常鲜明地站在人权立场上,还写过《裸体主义》等。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