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日玛在建筑工地上搬砖头、运沙土,这个身高不到1米6、手脚粗壮的女人,单手能拉一小推车的砂石,力气大得让男人们侧目。
那时,张贵林在工地上开搅拌机,苏日玛往机斗里倒沙土时,满天水泥灰,日头下,汗液把灰土粘在身上,俨然一个泥人,“这女人咋比我还能吃苦?”
他后来知道,苏日玛原本和丈夫开商店,2003年丈夫出车祸去世,她打苦工养活年幼的儿子。
“能吃苦,肯定会过日子。”他对这个异国女人动了心,给她带饭,帮她搬砖,两人有了感情,张贵林住进苏日玛的家。
3年前,夫妻俩回二连浩特安了家。虽说是家,不过是间15平米大的出租房,被饭桌、床、冰箱、电视挤得没剩下多少空间。
但张贵林仍然觉得“捡着了”,苏日玛不光有股子力气,手还巧,饺子、烩菜,中国的饭菜都会做。
房东王金禄佩服这“厉害”的蒙古媳妇:苏日玛做内蒙古特色的莜面窝窝,“能搓出两层,一层摞着一层,我老婆都不会。”
一篇德国的报道显示,根据调查,在蒙古国,每年60%—80%的大学毕业生是女性。女性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支柱,和丈夫相比她们工作更好,收入更高。
这与蒙古的国情有关,2008年,全国290万人口中女性占51%,女多男少的现象罕见于东亚,随之而来的,是女性比较难嫁。
但苏日玛不是没有选择的余地,认准张贵林,是因为安全感。
“很多蒙古女不结婚”
蒙语翻译李霞说,在蒙古国,不结婚的女人在娘家生孩子很普遍,没人嚼舌头
在扎门乌德打工时,工地上有3个男人对她有意思,说起这些,苏日玛低下头。
“但张贵林最好,他没结过婚,没孩子,对我好。”苏日玛说,她最喜欢丈夫“下班就回家”,让人安心。
而苏日玛眼里,“很多蒙古男人都不怎么顾家。”
一篇2005年的媒体报道显示,在蒙古的城市,妇女除了同男人一样上班工作外,还要料理家务、抚养子女、照顾丈夫,很多蒙古男人不管家务,事事要女人照顾。
这也造就了蒙古国女人独立的婚姻观和自立的生活。
“很多女人选择不结婚,就是希望少养个男人。”蒙语翻译李霞(化名)曾在乌兰巴托为朋友管理梳绒厂,“很多女工没结婚就有两三个孩子,但孩子的父亲可能不是同一人。”李霞说,在蒙古国,不结婚的女人在娘家生孩子很普遍,没人嚼舌头。
苏日玛对婚姻的经济基础看得很淡,订婚之日,张贵林给了她2000块钱置办嫁妆,算是彩礼钱。而在中国,女方“彩礼3万,在包头买房”的相亲要求,一度让38岁还漂泊打工的张贵林动了终身不娶的念头。
如同苏日玛,蒙古女人琪琪格也不在乎中国“数万彩礼、男方有房”的“标配”条件。今年是她与贺希格生活的第10个年头,夫妻俩才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13年前初见贺希格时,琪琪格还是蒙古文化艺术大学的大二学生。那时,当过英语老师的贺希格去她的学校游览,当堂和琪琪格的英文老师用英语辩论,这让她十分佩服,两人恋爱了。
她更在意男人踏实、有才华,贺希格对婚姻生活的负责态度,让她有安全感。
“在蒙古,夫妻感情不再,离婚对女人也算不上太大的打击,独自养几个孩子都没问题,但哪个女人不希望过稳定的生活呢?”琪琪格说。
贺希格想给琪琪格稳定的生活,带琪琪格回中国之前,他觉得妻子很快适应新环境,他是蒙古族,和妻子语言相通,两人都是大学毕业,可后来他才发现,异国间的种种不同,在生活里碰撞。
领悟“中国式迂回”
这些年,琪琪格对中国食客“埋单如打架”的场景已不再惊讶,“他们可能都不想付钱。”
首先是饮食。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的饮食习惯有很大不同。
蒙古的饮食,除了传统的焖面和包子,更偏西方,喝咖啡,吃甜点,用刀叉。刚开始摆弄筷子时,琪琪格又笑,又皱眉头。
琪琪格不吃炒菜,“带她吃宫保鸡丁,回家就吐了。吃内蒙古的火锅,她也吐。”贺希格说,如果是糕点、面包和火腿,妻子一日三餐不换样都愿意。媳妇的拿手厨艺是蒸包子,“可我吃不惯,肉太多,油太大。”
为解决饮食上的差异,贺希格和妻子决定轮流做饭。
比起饮食,更让琪琪格不能理解的,是丈夫和一些中国人处事的方式。
初来中国,贺希格在购物上的“大手大脚”、挑三拣四,总让琪琪格发火,“明明东西都一样,他偏要买贵的。”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