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洋务运动起,饱受列强侵扰的清政府曾投入巨资,打造了一支亚洲最大的海军。接受西式军事训练,配备世界一流战舰的“龙旗舰队”,成为了晚清一景。甲午战争的惨败之后,中国近代海军并没有消亡。17年后的辛亥革命,这支清廷寄予厚望的再造之军,却相继起义,转投革命队伍,成为了清朝灭亡的讽刺注脚。
清末两次鸦片战争后,深感海防空虚的清政府开始了旨在“国防自强”的洋务运动,其中建设重点便是创建近代化的海军。筹办之初,中国海军便以英国为师,大量从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购买先进武器装备。图为清政府在英国订造的“蚊子船”。这些炮舰为木船外包钢壳,被称为“蚊子船”,可作近岸防御但不具远洋作战能力。
1875年,清政府命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每年下拨400万两白银用以训练官兵,购置军舰。1881年,清政府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军正式宣告成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图为1880年清政府向德国订造的“定远”号铁甲舰,因吨位重、主炮口径大、装甲厚,一度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
北洋海军士兵多招募自山东沿海,入伍后接受严格的西式训练,在六个月时间内必须学会基础的舰上操作知识和英语。而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专门的船政学堂毕业,并多曾到外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是清末中国走在近代化最前端的人群。然而正因为此,北洋海军成了顽固保守派时刻嫉视的目标。图为在威海刘公岛上操练的北洋海军士兵。
这支效法西方海军,以蒸汽化舰船作为主要装备的舰队,在服装制度上,也一改中国上千年以来延续的“号衣”样式,开始向近代化方向过渡。尽管当时北洋海军服装的样式仍然是中式,但是服装的颜色搭配、袖口的军衔标识等设计理念,都已开始和欧洲接轨。图为一名北洋海军军官接收军舰期间在欧洲拍摄的一幅照片。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