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9日,国内首次无用作品发布会中的表演者
2014年9月9日,国内首次无用作品发布会中的表演者
「勇者」马可付诸实践之事是将「无用」投入市场。9月9日,她在北京城中心一个创意园区举办了国内首次无用作品发布会,同时宣布北京无用生活空间正式开幕。表演在一个露天天台,充满浓郁的宗教感,一位台湾原住民歌手唱响序曲,33个高矮胖瘦不一的表演者,黑人、白人、老人、小孩穿着粗布麻衣,缓缓踱进舞台。
表演者围拢在一起,踏着简单的舞步,整齐地用脚跺踩地面,地板上的玻璃烛台在抖动中发出越来越强烈的节奏声,马可流泪了,事后她解释说,现代社会强调个性和自我,她却从这支舞里看到了祖先们赖以生存的根基,那种群体协作的共性永远超越个体差异的强大。「这是还保留着原生态生活方式的各地民族共通的东西,人们聚在一起,手拉着手,头顶苍天,脚踩大地,只要不断重复着简单的动作,就能够给彼此带来内心的感动和幸福,我们还要什么呢?」演出后,好几个演员告诉马可,他们一边流泪一边完成了演出。
演出结尾,两位老人带领着一队人向一个方向走远,他们回家了,灯光熄灭,沉浸在黑暗中的嘉宾一时还回不过神来,没有通常时装秀完毕的鲜花和掌声,大家在静默中被指引着来到楼下的广场,铁锈色的小剧场幕墙上打出「无用回家」4个字,一束暖色灯光洒在马可身上,她一袭暗红色麻布长衫,用轻微的声音感谢一连串的人。「我什么都不想说了。」两周后,她对记者说,本来想解释无用到底是什么,但那一刻,她觉得语言太苍白,她想说的一切都尽在演出中了。
无用到底要做什么?在一篇写于2007年的文章《我对服装设计师身份的认识》中,她给出答案:「我不满足于服装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装饰性,我深信最伟大的最高尚的创作动机应该是出于『关心人』,对『人』本身的终极关怀—关心人的情感、关心人的精神世界。这种关心包含了爱,但比爱更为宽广,更无条件。」
为中国手工艺开辟出一条高端之路
无用开幕两周后,马可的朋友、法国人马丁·勒何波尔(Marine Leherpeur)专程来京参观无用空间,她是一名往返于中法之间的资深时尚顾问。2008年看过马可在巴黎的发布后,「立马就爱上了」手制的衣服,「那时候我已经在时尚领域工作了近40年,但是我问我自己,什么是时尚?她就在这个时候到来了。」自70年代末期就开始在中国行走的马丁眼中有两个中国,一个是日常工作中常接触的—物质至上的,讲究成功的,追求名牌的;另一个是淳朴自然的,中国的乡村田野,马可代表的是她喜欢的部分,一个「真实而美好的东方古国」 。
无用在北京的空间约1000多平方米,近6米的挑高被分割为两层:粗糙斑驳的老旧木地板,昏黄幽深的灯光布景,整体设计完全是现代生活的反面,让人恍然步入儿时遥远的记忆中。主人居室的茶杯,儿童间的木马,书房的铜质眼镜盒……为了保持这种奇妙的氛围,无用分时段向有限人数开放,来无用做客需要提前电话或邮件预约。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导购,没有打折季,没有VIP卡,马可压根就不允许员工推销产品,她认为一个人只需要一年四季的几件衣服就足够了,所以店员在这里叫「无用引路人」,除了在幽深巷道里引领你「回家」,同时也负责讲述物品背后的故事。
有些故事是马可的亲身经历。她曾经参加过一个为期4天的论坛,除了她的一位同学,起初并没有人知道她是位著名设计师。但4天里,与会者都按现代社会约定俗成的惯例每天换衣,只有她始终身穿同一件春秋季的外套,当最后一天,众人得知她就是马可时惊讶地问她,你作为时装设计师怎么不遵从每天换衣的惯例呢?马可反问,你们每天换下来的衣服都会洗吗?众人曰否。马可说,衣服穿脏了才有必要洗,只要还干净就没有必要每天换衣,为什么要去遵从这种为了他人评价而自我设限的规定呢?再说,衣服洗得太勤要用掉多少水啊,衣服的寿命也会减少啊。一切应以适度为好。
这天,马丁的引路人正是马可本人。走进「卧室」后,马丁看中一条暗橙色的麻质中式上衣,马可介绍说,这件衣服叫「玉」—每件产品都有名字,马可起的—马丁又拿起一条叫「疏」的裤子和一件衬衫。她等不及找到试衣间就立刻脱掉外衣把「玉」穿在身上。她回忆起5年前,马可曾送给她一件长裙,用丝绸和棉做的,「那是我最喜欢的一件,我晚上出去的时候经常穿……它都没什么变化,越老越好看。」
马丁最后买下中式上衣,7300元,但她不能马上拿走。为避免库存和不必要的浪费,无用奉行客人有需求再下达制作,一般要等上一两个月,如果天气不好,或者一些植物染料短缺,也许时间还会更长。「你知道有一个人在为你而做,这给予那个东西更多的意义。」马丁表示这样的等待是值得的,「我们的社会太快了,你买,你消费,然后扔掉,尤其是在中国。而这里就完全相反……差不多就是期待着与那件为你而生的东西的初次相逢。」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