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篇
时代变迁与兴衰起落20世纪80年代,梅艳芳、张国荣等大批歌手涌现,带来了香港流行文化史上的巨星年代
四大天王是香港造星工业十分成功的“产品”
20世纪80年代还推出了叶倩文、王菲、周慧敏等女歌手
那个偶像歌星层出不穷的神奇年代
时至今日,几乎所有人都在拿远去的八九十年代与现状作对比,其时花正香,水正暖,阳光普照大地,没有人会想到严冬很快就将到来。公开逢其盛的音乐人,却不愿以前朝遗老的身份出现,比如曾与黄并列四大才子的郑国江,始终以随缘的态度,理解并接受时代变迁带来的兴衰起落。老人家下意识地回避对于现状的指责。但即使是他,也为近来轰轰烈烈的怀旧潮所鼓动,于去年联合区瑞强、叶丽仪等人,举办了怀旧式的纪念演唱会。
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期,被众人心心念念,记挂到如今?
香港CASH(作曲家及填词人协会)的数据显示,1979年到1989年,10年期间,音乐创作人的人数从91人攀升至851人,增长近10倍。此时正逢香港经济旺畅,大兴土木,高楼大厦随处矗立,地下铁也通了车,从观塘至中环“从来没这么快过”。CD和卡拉OK面市,港人唱歌的音量、水准皆有大幅提升,而盗版尚未猖獗,卡带加收音机的随时待命,电台24小时不间断播放音乐,且1979年后,walkman在香港已经逐渐普及……整个香港,沉浸在一片兴致勃勃,蒸蒸日上的生机之中,音乐需求从未如此旺盛,80年代尾也成为唱片工业及音乐娱乐事业的高峰期。1989年的香港,有120-130张唱片面世,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张新碟推出。
1982年成为一个新的起点,造星运动的轰轰烈烈,始于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的盟主梅艳芳。她以浓艳的妆容、醇厚的嗓音向世人诠释了何谓风情,并一鸣惊人。此后谭咏麟、张国荣二人的粉丝之争,反而凸显了歌手偶像化之后暴风骤雨式的骇人气势,成为造星工业的民意助推力。自此三人稳占巨星偶像地位,尝到甜头的唱片公司以此程序为蓝图,依葫芦画瓢,喜滋滋打造各类偶像,新人亦层出不穷,比如周慧敏、叶倩文等,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成为后来的中流砥柱。直至1992年,巨星们急流勇退,于是,四大天王迎头而上,而以此为分界,香港乐坛进入歌舞升平的粉饰阶段―此时,97回归是香港人心头的一根刺,对于未来的迷茫和悲观情绪,使得“今朝有酒今朝醉”成为普罗大众末日狂欢式的共识,直接、浅白的情歌,覆盖了几乎所有的音乐类型。80年代爆发的一连串“肉欲式”野歌、针砭时弊的怒歌、露骨出位的狂歌……消弭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返璞归真、保守的各种悲情、热情、纯情……香港乐坛,自此缺失悲天悯人的文化情怀,患上骨质疏松症。
而自九十年代患病至今,曾经铸造辉煌的造星工业,如今已是积重难返,药石罔效。若以中医症状而言,现在的造星机制早已经无法适应气候变化,浑身上下都是毛病。多位制作人及音乐人甚至下了断言:若无起色,5年之内,香港乐坛的影响力会尘归尘,土归土,安息可也。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