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
核心提示:30年代不是被国民党逮捕了一次,那实际上就是,她的丈夫冯达给她出卖了,出卖了以后被关起来,关起来,这个国民党特务机关的什么徐恩曾,还让冯达跟她一起住在监狱里,她那个大女儿就是那段时间怀孕的。
凤凰卫视7月2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1952年2月,刚刚创刊一年有余的《人民文学》意外宣布停刊整顿,《人民文学》是1949年之后,中国最高级别的国家级刊物,它被赋予了塑造国家文学意识形态的使命,《人民文学》的停刊暗示了文艺整风运动进入了关键时期,借助此次停刊事件,文艺界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牌。
解说:今天的《人民文学》已经搬到了北京团结湖南里的文联大楼,而当年它曾在京城著名的东总部胡同。在《人民文学》编辑部档案室中,保存着1952 年3、4月的一份合刊,就在两个月前,这份杂志曾因政治不正确而被停刊整顿,两个月后,它再次复刊,打开这本合订本之后人们发现,复刊之后的最大变化是《人民文学》的副主编,由艾青换成了丁玲。
由于在此前批判《武训传》的运动中,《人民文学》被认为表现消极,还发表过不少思想错误的作品,因此刊物副主编艾青被停职,《人民文学》编辑部出现重大人事调整,由丁玲担任整风后的《人民文学》副主编,实际负责刊物规律,原编委会被正式解散。
这桩常被后人所忽略的公案是《人民文学》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惩处,它被认为是对其政治不正确的改造。
徐庆全:当然艾青是从解放区回来的,过来的作家,但是艾青在解放区他本身有他的问题在那儿,延安文艺整风艾青是被批者,况且艾青这人也算独立大队,诗人嘛,五一些事情是大自由主义者,也算一个自由主义者,所以在这个班子搭配当中,这个《人民文学》在整风中挨批,那是非常正确的事情。
解说:艾青曾是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的重要成员,1932年他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41年,艾青前往延安,担任《诗刊》主编,1949年艾青被委任为《人民文学》副主编。
张凤珠:他一直反正就是,他不像丁玲那样,就是体现党的政策,很严肃类的,艾青不是这样,艾青就是,我觉得艾青都是用一种眼光,有距离的眼光来审视这些东西。
解说:然而与艾青不同,他的继任者丁玲从整风运动伊始,便以一种政治高度正确的面目出现,在针对《人民文学》错误导向的批判中,丁玲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也因此成为了重大的赢家,此时的她,身兼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文艺报》主编,三重要职,此刻又将《人民文学》收入囊中,俨然炙手可热。
徐庆全:我认识的朋友当中,就是当年跟丁玲的学生给我讲过,他说你不知道,丁玲当年有多牛,批一个军大衣,就是大氅,大氅的军大衣,后边蜂拥地跟着好多人,到哪去,那就是,很气派呀,你看胡风日记当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说丁玲如何如何如何的,所以丁玲那时候抓了文艺界的大权,基本上在她手上。
解说:曾经担任《文艺报》副主编的陈企霞,是当年丁玲最紧密的追随者,许多批判文章都由其亲自主持撰写。
陈恭怀:每一期都有一个大的批判文章,不是批判这个就是批判那个,我这个选的这个里面,有好几篇都是,都是那个他在文艺报给那个写的批判的,就是这个《腹地》,还有这个《无敌力量从何而来》,就批判那个碧野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为资本家,为不法商人做辩护的小说,还有一个明目张胆为资本家捧场的作品,这都是,都是批判。
石湾:唐达成,他的感受是最那个,他当年就是《文艺报》一个年轻的编辑,后来是编辑部的副主任,他就觉得当年《文艺报》就是搞大批判,就是批这个批那个,就是大家拿到《文艺报》的时候,手都要发抖,不知道这一期又批谁了,就是左得很厉害,很左,他自己也觉得丁玲,陈企霞很左。
解说:我是毛主席旗帜下的一个小兵,我要呼喊着毛主席的名字,像战士一样冲锋,晚年的丁玲用文字准确地描述了她在整风运动的表现,这同早年那个写《莎菲女士的日记》的自由派作家早已判若两人,其间的变化耐人寻味。
究竟为何会发生这种巨大的变化呢?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1942年。在1942年的整风运动中,因写杂文《野百合花》抨击延安不良社会现象的王实味惨遭不幸,而同样因写《三八节有感》招致批判的丁玲则侥幸过关,这场整风运动过后,丁玲主动要求前往中央党部进行改造学习。
我在山坡上目送着她背着行李走过延河,她的背影愈来愈远,最后看不见了,多年以后作家刘白羽,还记得当时送别丁玲的场景,我记得文抗第一个走的是丁玲,她是去中央党校的第一波,那是高级干部学习的地方。
在党校学习期间,丁玲写了两本学习心得,一本题目是《脱胎换骨》,另一本是《革面洗心》。
邢小群:丁玲她确实有这个矛盾,她又一心一意要跟着共产党,要脱胎换骨,要变成党员作家,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为党的事业,为自己崇拜的领袖,去做自己这个奋斗一生,她同时又是一个作家,又是一个真实,真正的一个,有着很大才气,才能,这样一个作家。
徐庆全:你会发现丁玲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你只要批我,我就检讨,只要打我,我就检讨,谁批我,我该检讨,这是她比较惯常的一种做法,所以她是这个,在延安的时候她做检讨,最后是要转向,要写,写工农兵嘛,按照这个延安文艺座谈会要求的,歌颂光明面,歌颂这个工农兵,所以她就是从延安时期,你不管她是转向,真正转向还是假转向,她确实转向了。
解说:1944年一名重庆记者勾勒了他所见到的丁玲,她豪饮、健谈,难于令人相信她是女性,似乎有意显示她的豪放气质,很难想像眼前的丁玲曾是个带着幻想的文艺女青年,这位写出《莎菲女士的日记》《三八节有感》的女作家,不再哊于关注知识女青年的悲情命运,她响应座谈会号召,主动要求与工农兵紧密结合,到前线和农村中体验生活。
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