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Suffolk University助理教授薛涌撰文:越是缺乏对现实的了解,梦想就越丰富。近代以前西方的“中国梦”,正是这一逻辑的写照。今天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又开始做起了中国梦。
越是缺乏对现实的了解,梦想就越丰富。近代以前西方的“中国梦”,正是这一逻辑的写照。
自罗马帝国覆亡后,中国在大部分时间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一地位甚至维持到工业革命以后,直到19世纪后半期才被英国所取代。
更不用说,中国一直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从这两个角度看,在工业革命以前的世界史中,中国是主角。中国人自以为是“天下”的中心,也并非全无根据。
丝路与香路:连接中西的世界贸易体系
但是,对欧洲人而言,中国是虚无缥缈的国度。虽然在罗马帝国-汉王朝时代中国和欧洲就有了交通,直接接触的证据则很不充分。
不过,双方都镶嵌在同一个世界贸易体系之中。这一贸易体系,主要围绕着两大商路:丝路和香路。所谓丝路,就是横跨欧亚大陆、以长安为终端的“丝绸之路”,为中国读者所熟知。
但对当时的世界贸易而言,海上的香路似乎更为重要。之所以称之为香路,是因为其贸易以香料(丁香、胡椒、桂皮等等)为中心。日后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起承转合,主要也是围绕着这条商路展开。
香料主要的产地集中在东南亚,特别是印尼的几个小岛和马六甲海峡周围。在叙利亚沙漠的将近四千年前的考古遗址中。
就有丁香发现,可见从东南亚到地中海沿岸的贸易路线那时已经存在。希腊的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中,也有着东方香料采集的传奇记述。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世界”后,在埃及建立了亚历山大港,成为东方香料在地中海的集散地。
自古以来,这些香料并不仅仅是烹调用品,更用于祭神、驱邪,或作为药品,甚至被认为有壮阳之效,成为古代的“伟哥”。
从中世纪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香料是驱动西方人到欧洲之外冒险的主要动力。跟着哥伦布来到美洲的欧洲人,碰到土著最先问的往往是两件事:你是否要信奉天主教?你是否有香料?
这些还是后话。在开始时,欧洲和中国都处于香路的边缘。香路之所以对中国相对陌生,主要是因为它不像丝绸之路那样直达中华文明的心脏,而是以中国之外的“南洋”为中心。
中国的商船活跃于这一带,参与了香料的贸易。他们在马六甲海峡一带,将香料转卖给阿拉伯商人,由后者贩运过印度洋,然后或北上巴格达与丝绸之路汇合,穿越沙漠到达地中海东岸,或走阿拉伯半岛、红海,翻过没有运河前的苏伊士地峡,汇集于亚力山大港。
在大唐盛世,香路和丝路通过大运河得以贯通,中亚、阿拉伯商人蜂拥而来,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中心。而此时,欧洲则被崛起的阿拉伯人赶出地中海,龟缩于内陆,退化为纯粹的农业社会。这也是欧洲所谓的“黑暗时代”。
欧洲人的复兴,开始于公元1000年前后。他们从阿拉伯人手里渐渐夺回了对地中海的控制权,并进行了反复不断的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的一个附产品,是东西贸易的繁盛。十字军打到耶路撒冷一带,见识了东方的高生活水准,回去后念念不忘东方的产品。
而威尼斯在这一过程中崛起为一个海洋贸易帝国,通过和阿拉伯商人的合作,垄断了到达地中海的香料,进而成了欧洲的“首富”。
直到此时,东西贸易形成了中国的南洋海商、阿拉伯商人(有犹太商人混迹其间)、威尼斯人的欧亚大接力。不过,此时欧洲人虽然对东方的财富有无穷的想象,却还并不太知道中国。
欧洲的中国梦游
最初给欧洲带来中国梦的,是马可•波罗。所谓《马可•波罗游记》,出版时的名字叫《对世界的描述》,可见中国只有镶嵌在世界中,才对欧洲人有意义。在马可•波罗之前,欧洲也有介绍中国的书。但马可•波罗的著作有两大不同。
第一,这是第一本一个自称到了中国、并在中国长期生活甚至当了高官的人的记录。第二,此书正赶上欧洲印刷术革命,得以广泛流传,形成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一本书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马可•波罗出身于威尼斯商人世家。这并非偶然。在整个中世纪,与东方的贸易都是威尼斯的立国之本。阿拉伯世界的内乱,一度使东西贸易航路中断,直到蒙古帝国征服了中亚后,才重新开通。
1260年,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几乎是第一批冒险者,据说他们到达了大都(即今日的北京),见到了蒙古帝国的忽必烈汗。
忽必烈邀请他们再次来访,于是两人在1271年再度成行,不过这次带上了年仅十七岁的马可•波罗。忽必烈对马可•波罗甚为喜爱,留下他作了自己的顾问,并委任以高官,直到1295年才让他回来。
但不久,在威尼斯和热那亚的战争中,马可•波罗成了阶下囚。他在狱中无所事事,就给同囚室的比萨人讲述自己的东方见闻,后者记录下来,并流传出去,欧洲人从此开始做起中国梦来。
为什么这本书会如此轰动?首先,马可•波罗大致是经丝路到达中国,回来时则走的是香路。世界主要的贸易孔道被他周游了一遍。有此番经验的,在那个时代我们所知道的怕也就是他一个人。
第二,他对中国如天国般的描述:贸易之繁盛、都市之发达、人口之众多、生活之奢华,虽然超出了欧洲人的想象,但也足以让欧洲人相信。
自古希腊以来,欧洲人就知道东方的富庶。由马可•波罗这么个有亲身经验的人一讲,他们也就都信以为真。
那么,《马可•波罗游记》有多大的可信度?根据现在的研究,他这个人的存在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他是否真到过中国,则并不能确认。在元代的典籍中,找不到这位外国高官的记录。
另外,他书中有些对中国非常真实细致的描写,也有许多荒诞不经的夸张。总体而言浮光掠影,很难作为史料和其他史籍互证。
他在忽必烈的官僚体系中参与了对中国人的统治,却没有提到中国的士大夫用毛笔写字。另外,他来中国时年方十七,正是青春期的顶峰,不注意女人是不可能的。但他从来没有提到中国妇女缠足的习气。
这些,都给他的怀疑者们提供了证据。人们知道他到东方旅行。但是走了多远?是否仅仅到了中亚,根据从来往商人那里的道听途说凑成了这个故事?这些都是难以解决的悬案。
这些关于马可•波罗的疑云,也恰恰说明了中国对于欧洲来说不过是一个梦,其现实的基础非常飘忽。同时,在这个梦中,欧洲也不是对中国情有独钟。
欧洲是从与其切身相关的世界体系中认识中国的。这个世界体系,仿佛一个充满宝藏、又深不见底的黑洞。中国在这个神秘的洞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谁也没有把握。
不过,很快欧洲就出了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哥伦布。他在1480年代细读《马可•波罗游记》,并且加上自己的评点。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