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遮丑和过分殷勤
其实,给客人看一片纯净无瑕的天空、一尘不染的街道、没有穷人的城市――类似的“遮丑思维”,绝不局限于大型盛会。而“炫富遮穷”的待客方式,有时反而加深了国外对中国的误解。
每当有外国参观者来到中国的地方城市,当地政府往往精心安排路线,避开贫穷落后和“有碍观瞻”的地方,将最好的、最发达的一面展示给外国人,已经成了“待客潜规则”。以至于一些到访过中国的外国人甚至惊呼,“中国根本不是发展中国家!”
打扫干净屋子或许没有错,但如果在打扫完卫生后还要将家里的病人送到亲戚家躲避,或者打肿脸充胖子地给予客人超出自己能力的优厚待遇,就实在有些本末倒置了。
2010年9月,沈阳盛京银行就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当很多顾客在银行排队等候办理业务的时候,一名银行男员工却带着一个日本人“加塞”,理由是“为照顾外国友人”。银行的行为引起了中国顾客的抗议,一女顾客因此反复存取一毛钱,连续存取款46次,要求银行方面道歉。“日本人在我们国家的银行办理业务就可以不排队,想过没有,你去日本银行办理业务,能不排队吗?日本人是人,中国人也是人!”有网民如此斥责该银行员工的“媚外”举动。而另一位网友则表示,让外国人加塞纯属热脸贴冷屁股,“人家不会买你的账,反而更生出他们的自豪,更小瞧我们中国。”
的确,在接待外国客人时,展示最好的一面只是客人到来前的准备工作。客人来了之后,很多单位和部门往往喜欢无微不至、服务到家。而过于抬高对方的同时,收获的往往是对自我的贬低和他人的看不起。
一位应邀去江苏考察的美国人曾用4个字来形容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太过殷勤。“警车开道,这种事在很多国家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政府很尊重纳税人,每一笔钱都要对纳税人有交代,政府不可以随便慷慨解囊的。”看来,这位美国人对获得“超规格接待”并不买账。
然而,这样过分殷勤的待客方式并不罕见。在河南安阳,以前曾经出台过一个措施,在一定期限内,该市所有旅游景点将对持有外国护照的游客免费开放,包括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等在内。另据报道,南方一大都市新建一座国际艺术中心,为吸引外国人参展,打出了诱人的招牌:凡来参展的老外,全部作品当地政府高价收购,免费长期提供展厅,低价为其建立工作室……“好客”到这步田地,感到困惑的恐怕不仅仅是那些蓝眼睛大鼻子的老外了。
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本报曾经披露过的一个事例:中美两个不同城市的市长在电视上连线,当闻听美国的市长称无预算前往中国访问时,中国的那位市长立刻打了包票,旅差费全负责请美国的市长参观访问。
该展示什么给外国人
是急功近利,还是自信心不足,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当我们质问中国那位市长浪费纳税人的钱脸不红心不跳的时候,却可能发觉,在此之外的面子工程以及在外国人面前那种深深的自卑感,似乎已经渗透进了那些一心讲政绩的地方官员骨髓。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是,如果只是将刻意涂脂抹粉后的一面展示他人,真正感到“乐”的,恐怕只是我们自己。而在短暂的“乐”后,长期“悲”的也只能是我们自己。
所以,一切又都回到了原点:当中国越来越多地走进国际舞台,在迎接四海宾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该向外国人展示什么?
“只要自然就好,”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巍青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我们要更自信,更有平常心,应该展示一个自然、真实、全面的中国。”而真实、自然、全面的中国,就必然包括那些还在贫困线以下挣扎的地区和人民:喝不到自来水的百姓,上不起学的孩子,治不起病的患者……如果明知存在这些现实,却遮遮掩掩,欲说还羞,酿成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过高评价时,苦水只能往肚里咽。
当然,屋子还是要打扫,对客人的必要尊重更不可或缺。只是在礼遇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重拾起或许已经遗失很久的自信。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曾经说过,我们自己所需要的是告别二十世纪的悲情,重新获得一种文化的自信和自觉。“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异常深沉的民族悲情,中国的积弱和贫困给中国人带来了争取富强的坚韧的努力,也带来了悲情和痛苦的记忆。这些仍然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当然也带来了一种文化的‘仰视’西方和‘俯视’西方的矛盾性的状态。这种状态在今天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自己。”
而在待客之道上,“仰视”的状态尤其突出。所以,无论现在的深圳,还是未来的南京(即将举办青奥会),抑或其他城市,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自信欢迎你”时,距离真正待客观的理性回归方会不远了。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