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等?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经常看到许多招聘广告上有这么一句话:本公司是机会平等的雇主。恍然大悟,原来,平等=机会平等。几十年前,一些人有地,一帮人撺掇没地的人把地给抢了,按人头一分(当然不是真的分地,几年后再打着土地国有化的名义收归“国”有就行了),貌似平等,实则野蛮。如果两人同时竞聘一工作岗位,你大爷是书记,我大爷是正常人,咱俩的机会完全一样,跟大爷没关系,这就是平等。
ucvcty朋友提了一个关于加拿大厨师工作的问题,因为我不是干这一行的,实在不是最合适回答这个问题的人选。但职业问题比较普遍,也确实困扰着不少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大陆新移民,本人遂欣然越殂代疱,如有不当之处,纯属不妥。
来到这里,有职业顾问和移民服务顾问,一位是中年黑男人,另一位是老年白女士,年龄不同,肤色迥异,却不约而同的告诉我:一个人从事的工作应该是自己喜欢的,最好符合自己性格和特长。本人现在从事的工作和旅游有关,有几位同事都说,自己从小的梦想就是做一份和旅行有关的工作,每天安排不同的人前往世界不同的国家,喜欢帮助他人顺利前往期盼已久的度假胜地,从帮助他人顺利成行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因此,虽然这个行业的收入不高,但他们喜欢,这就很好。歌手鲍勃·迪伦好像说过这么一番话(大意):钱算什么呢?一个人早上起床,晚上睡觉,中间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就是成功。相比之下,很多中国人(本帖所有中国,仅指中国大陆)的“务实”心态太强,小学生的理想是“当官”,高考填志愿要报考有钱途的专业(当然,在中国什么专业都抵不上“关系”专业),工作要找收入高的,老婆最好是红十字会的……
当然了,国人的“务实”是几十年来种种弊端之必然体现,既是凡人,谁也难以免俗(领导除外,不信的话北京时间19点整打开电视看看,一头头皆是凌然正气、大公无私、高瞻远瞩、体贴入微、爱民如孙……),但既然ucvcty朋友提到了从事厨师工作,我又不辞辛苦地打了这么些字,总得总结几句,所以不揣冒昧地提几点小建议:
1.问问自己:喜欢厨师工作吗?
2.厨师行业肯定是有前途的,再怎么经济危机,人总要吃饭,机器不可能取代人工烹饪。但具体到你个人,加拿大需要中餐厨师还是西餐厨师多,在加拿大从事西餐厨师需要什么条件,怎样满足这些条件,对英语要求多高(烹饪语言很不容易,很多法语词汇),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3.谷歌搜索,比如:canada+chef
阔别祖国十二载,赖昌星同学近日终于回去了。记得那年老赖同学离开祖国的时候,我正处于疯狂学英语的阶段,从时代周刊上读到关于远华案的报道,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只知道当局说他走私了,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后来再经国内“媒体”对他那栋红色的宅子铺天盖地、绘声绘色、不吝笔墨地渲染,于是也跟着很是义愤填膺了一阵子。现在他回去了,网上议论纷纷,有一种观点颇为有趣,曰“加拿大政府狡猾,钱一榨干就放人”,觉得有些人实在太能推己及人,以为全世界所有政府都一个鸟样。加拿大政府当然不是天使,也肯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有一点,司法是独立于政府的,换句话说,政府无权干涉法院,至于说某一届政府在势力强大的背景下是否能够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影响”司法,我不能断言。但总之,加拿大秉承西方三权分立的精神,司法和行政权是分立的。有一句话好象是这么说的:“个人可以做任何法律不禁止的事情,而政府只能做法律所允许的事情”。
说几件小事。
#1 一次到超市买东西,回家后看账单发现有一样东西收了两次钱,回头找到超市,前一个售货员已经下班,换了个售货员,二话没说把多收的价包括税给退了,整个过程很简单,售货员态度友善,没有(至少我没有感受到)丝毫怀疑的意思,并且带着歉意解释之所以会出现重复收费,是因为收款设备可以反复扫描条形码。看到加拿大还处在这么落伍的状态,我忍不住介绍了一下中国超市的收银系统,也不知道这种合理化建议是否有一天会被采用。
#2 新移民报税,自己填表,告诉政府上年收入多少,政府以此判断是应该退点税给你因为你挣得太少了还是通知你你他奶奶的太有钱了必须再补交点。整个过程完全依靠个人诚信。在加拿大,政府首先相信你是诚实的,但一旦你被发现撒谎了,你就没有诚信度了。相比之下,国内造假容易,代价和风险也很低。在这里,个人信用相当重要。我原来以为,信用就是按时信用卡还钱。后来才知道,每个人的电话、电费、物业费等各种账单是否及时缴付都被纳入个人信用记录,甚至在申请公民时都将成为摆在法官面前的重要文件。自从知道有这回事,我付账单的积极性显着提高,估计热情程度不低于党员交党费。
#3 考了一个牌(参照港台人士的中文,考“上岗证”或“资格证”叫“考牌”,“樱桃”叫“车厘子”,“救命”叫“黑布”)。考前报名的时候居然发现可以自己聘请监考人员,考试时间和地点可以自己选择。脑子立即冒出这样一番场景:在一个阳光灿烂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把监考人员请到家中,沏上一壶西湖龙井(根据其喜好也可改为黄山毛峰或海洛之因),事先再准备一个洋溢着“感谢”的信封,这岂不就行了?何必辛苦复习。只要照此模式,成功率保守估计也能有个90%。如果运气好,能有个表弟的同学的老婆或者表妹的老婆的同学正好担任此类监考人员,那成功率基本就100%了。我这个想法,估计不少华人朋友人同此心。这里的驾照考试路考和国内不一样,没那些倒桩一类的怪异动作,就是一个考官坐你车上,指定一条线路,观察你,开吧。在这么一“私密”空间,于是有大陆来的朋友习惯使然,掏出一百加币表示“感谢”,谁知考官立即掏出手机报警……媒体上此类报道不止一次。
加拿大社会为什么能够保持比较高的诚信,我认为有很多原因:1.法律规则制定合理,遵纪守法并不违背人性,比如说不需要向办结婚证的同志索取“未婚证明”;2.违法成本高,一旦有不良记录则影响终身;3.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总理和平民在红灯前一样停车;4.没有不良示范效应,违规就能方便轻松获得好处的例子很少。
好些天没写点什么了,主要是生活逐渐按部就班,不像刚来时新体会那么多,继而影响到鄙人“创作”的激情。既然这个帖子里几位朋友都提到了移民手续,那就这个话题说一些我的体会。
首先,找中介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认为各有利弊。如果你不在乎那几万块钱中介费,工作忙没有时间办各种材料(听说有些中介只管收钱办材料还是客户自己跑腿,咨询的时候这一点要问清楚),或者英语不好读不懂移民手册,那还是找中介帮忙吧。中介的好处是相对省事,熟悉流程、政策和“行业惯例”。前不久多伦多星报记者冒充客户联系中国大陆的移民中介,谎称自己打算走投资移民但无法提供正当资金来源,结果绝大多数中介都表示可以替客户“做一套材料”,说明加拿大对这个问题已经比较关注,有打算走此捷径的朋友需要谨慎。
我是自己办的,流程如下:
1.首先到加拿大移民局网站下载最新的移民手册和全部表格,仔细阅读,不要到网上漫无边际的搜索或发帖询问,中国网民是世界上最热心的雷锋,但是政策随时在变,头一年雷锋甲发帖指导你要做好事,第二年雷锋乙又说好事没意义不如与领导培养感情,弄得你无所适从,不知道哪个雷锋说的对。我最初花了很多时间在网上找了大量互相矛盾的信息,着实走了不少冤枉路。后来抛开一切,完全遵守移民手册的步骤,条理一下清楚了很多。
把所有表格仔细填好,检查并签字,寄到悉尼。(没错就是悉尼,不过是加拿大悉尼)。说到这想起同事说的一真实笑话:说是加拿大老两口一辈子没出过国,某日在杂志上看到加航机票打折信息,飞“悉尼”机票很便宜,于是老两口欣然订下两张他们心目中的国际航班,怀着对大洋洲的美好憧憬,一下飞机,迎面一幅欢迎海报“欢迎来到加拿大!”
2.如果这几份表格没问题,你会收到一封信,要求你在“120天内”准备移民手册所需的材料,按要求(或公证或翻译或原件,按照手册要求准备)寄到加拿大驻华大使馆。这个环节我犯了个错误,导致第一次被拒签。我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上面写着“within 120 days of this letter”(本信的120天内),自以为是和粗心的好习惯使我误以为是收到该信的120天,根本没注意信上还印着一个日期,120天指的是这个日期的120天,结果我这边材料还没准备全,那边大使馆发了封信来说120天的期限已经过了,我的移民案子被撤销。准备了几个月,收到这么一信,心情颇为沮丧,遂打起精神,以饱满的激情和写入党申请书的真诚给大使馆回了封信,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言之凿凿表示我误会了,希望能够延期一下,结果当然是预料之中的公事公办,结果只好重新再走了一遍。
这个阶段最为繁琐复杂,需要跑相当多机构,税务局社保局人事处派出所公证处“母”校……与各个衙门的老爷打交道,可以显着地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培养意志,提高耐心,提高亲和力,总之,这么几十个衙门走一圈下来,你离社会主义好公民的目标肯定近了很多,这也是鄙人办移民的一个意外收获。
3.如果第二阶段的材料没问题,你会收到另一封信,要求你到指定医院体检并把护照寄到大使馆,恭喜你,完成这一步,只要体检没问题,基本上你就在家等签证就好了。
整个过程最需要的素质是细心(不包括和衙门打交道那部分)。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虽说咱这个工作不难,但初上手还是遇到了很多挑战(说白了就是挺费劲,用“挑战”显得比较高雅一些,高雅是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之一,另外还有一个是入党),也有不少有趣的事情,记录一下,免得将来忘了。
1. 对加拿大地理不太熟悉,有个小城叫Moncton,有一天客户想订假日酒店,问他到哪个城市,答曰这假日酒店在Moncton,电话里听成了Mountain(什么,在山里?哪座山,沂蒙山还是大别山)。为了表现得什么都懂,没好意思让客户拼写Moncton,只好迅速谷歌,一通关键字总算是猜出了。这个段子被同事知道后广泛传播了两天,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华人的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华人在世界上的形象由此大为改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尿~。
2. 要验证客户信用卡信息,打电话给客户询问信用卡确认码,本来想说“May I have the card’s security code please?”,话到嘴边,鬼使神差居然变成了“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周围的同事听到这个电话当场笑倒。后来我的解释是,当初学英语,“Ladies and gentlemen, 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作为喜闻乐见的固定句型实在是背得太溜了。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