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个体经营餐车。网络图片
中国城中的路边摊和外卖店,成为了新移民接触社会的窗口。网络图片
纽约警察检查街头销售鱼类的商贩,没收工具和鱼类。侨报记者邹斌摄
新闻焦点
路边摊成为华人新移民接触美国窗口
最近几周,马丁内斯(Ernel Martinez)和约翰斯顿(Keir Johnston)拜访过很多中餐外卖店和摊铺,结果大多一样——拒绝的表情写在店员的脸上,耸耸肩拒人于千里之外。“我不会说英语,只会一点点。很抱歉,”店员会不停地重复这几句,直到马丁内斯不再坚持,留下问答卷后离开。
据费城当地网站Philly.com报道,马丁内斯很了解在费城以一个非亚裔的身份与亚裔沟通的困难。“语言是个很大的障碍,还因为人们对我这种肤色的人群存在长期的不信任。”
费城的外卖摊铺通常被称作“中国店”,它们经常登上新闻,不过多数出现在犯罪报告里。
尽管如此,很多小店还是开在贫民区里,为居民提供价格优惠的食物和各种杂物,糖果、烟草、药品、避孕套、内衣一应俱全,只不过所有的商品都锁在玻璃柜里。这些小店处于跨文化冲突的浪尖上,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文化理解的机会。
马丁内斯和约翰斯顿将在里士满港(Port Richmond)亚裔艺术原创(Asian Arts Initiative)展出一个名为《街头小店》(Corner Store)的展览。他们二人制作了很多迷你路边摊车,还进行了数千份调查,访问摊主和顾客对这些小店的看法以及这些路边摊如何适应整个社区。
“这些小店成了文化交融的场合,也成了黑市和非法交易的地方,”约翰斯顿称,“对很多人来说,这里是他们首次接触亚裔文化的地方,也是很多亚裔家庭来到美国后首次接触社会的地方,文化融入、异化、隔离的聚集区。”
在费城,新移民占总人口比例达到9%,而占小商业主的比例达到14%。林英章(Yingzhang Lin,音译)是大费城中餐馆协会(Greater Philadelphia Chinese Restaurant Association)的主席,他估计费城至少有500个华人街头摊。
林称,华人从事这个行业,主要因为起步成本低,而且他们没有其他技能找工作。林从未开过中餐馆,以前是一名大学教授。不过,2001年,一通电话引起了他对华人业主困境的担忧。“我的朋友说,一名华人中餐外卖店老板正在医院里,需要我的帮助,”林回忆称。他赶赴医院,看见她躺在病床上,靠仪器维持生命。后来,林得知,一名女子晚上11点去中餐馆买饭却不付钱,女老板跟着顾客出门要求付款,而后顾客开车飞速离去,女老板摔倒在街上,后来又被其他车辆撞伤。
林称,这位华人女老板在医院住了35天,他去医院看过她几次,见了很多人,他们都是来美国寻求好生活的华人。“因为他们不懂英语,也不了解美国,结果非但没赚到钱,还受到了伤害。”林称,“这些华人摊主和店主之所以躲在玻璃后面做生意,是因为恐惧。其实,他们不仅想赚钱,也想交朋友,这让他们很矛盾。”比如,躲在玻璃后面会让人感觉总是孤身一人,武海玲(Hailing Wu,音译)就是一个例子。武6年前从福建来到费城,在自家店的一个柜台工作。她称,自家的生活十分安静,她知道老顾客常点的菜,但却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尽管如此,她也不在意整天坐在玻璃后面。“我觉得很安全。”侨报编译马柯斯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