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际

美国知名中非问题学者 讲述:“中国人在非洲”

www.sinoca.com 2012-10-22  经济参考报



  《经济参考报》:刻板印象认为,“中国制造”挤垮“非洲制造”?

  布罗蒂加姆:这个话题绝对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也有不同故事。在部分国家,比如在纺织业这类入门级别的工业领域,当地业界一直缺少新技术、新机器,缺乏有效再投资及产业升级,因此欠缺竞争力是由来已久的问题,一些中国企业的到来自然对他们构成压力,但这同时也是全球化大潮之下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并非中国人到非洲后才显现。而在不少国家,在一些制造业领域,非洲企业实力正日益提高,也对中国等国同行构成不小竞争力。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刺激措施或补助计划,吸引他们到非洲投资制造业和雇佣当地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参与是中国在非洲发展的重点内容,这些“砍柴功”对非洲制造业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整体而言,非洲制造业过去6至8年间增速不断提高,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中国制造”挤垮“非洲制造”。

  “让我们做生意吧”“我们是合作伙伴”中国在非洲是以双赢为目标

  《经济参考报》:您认为,中国发展模式对非洲国家有借鉴意义吗?

  布罗蒂加姆:非洲国家发展程度差异显著,我相信其中一些国家完全有机会从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中获取宝贵经验,而且相信中国也欢迎非洲人来实地学习和索劝中国模式”经验。中国对自己的整体发展步骤更重视,你们有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但整体来说非洲国家的计划性不强。原因之一还是在于非洲国家对外援的依赖性较强,部分国家甚至比较放弃自主规划,一切都仰赖资助者帮忙计划。

  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制造工厂,这是其现有发展路径,但也不会永远停留在这一阶段,目前正在进行中的重要的产业转型,就在低端制造业等领域为其他国家及地区制造业“腾”出重要的发展机会。相信在今后三十年间,部分非洲国家有能力抓住这些机遇。别忘了,中国也不是一改革开放就立即成为制造业大国。

  《经济参考报》:您去中国访问的机会很多,和改革开放之初第一次见到的中国差别大吗?

  布罗蒂加姆:当然。举个例子,那是1980年,我第一次从香港进入广东,北上到中国内地旅游,途中路过了一片乡野风貌的土地,至今仍记得那是一片野林子的影子,其他几乎什么也没有,而那片土地就是今天的深圳,30年来已天壤之别。

  《经济参考报》:您认为,这样一个中国,在非洲的援助和发展理念与欧美国家有什么不同吗?

  布罗蒂加姆:的确存在鲜明的差异。从理念上,欧美国家一直以来仍倾向于将非洲国家视为“有问题的地方”,双方关系偏重于单一的援助和慈善形式,也包括以“民主”等条件换援助,其思维是“我们来了,我们要帮助你,但你要先完成这些条件”。

  所以,当中国人来到非洲说“让我们做生意吧”“我们是合作伙伴”的时候,的确给人的感觉很不同。凭借其独特的发展经验,中国更倾向于认为,单纯援助不能带来长期发展,可谓治标不治本,所以更乐于以双赢为目标、以平等合作伙伴的姿态面对非洲国家,展开了援助、投资和贸易等多途径的实践。中国人的思路是,双赢可以实现,双赢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才看到中国在非洲援助和投资越来越多。不少非洲人挺喜欢这种平等的交往模式。另外,中国式的成功模式也为一直较为依赖援助的非洲国家提供了更多反思。

  《经济参考报》:整体来说,您认为中国在非洲的形象如何?

  布罗蒂加姆:事实上,包括由英国广播公司等西方媒体和非洲媒体所做的民调也显示,非洲人对中国和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整体印象一样,都还是比较积极的。

  《经济参考报》:您认为,不同国家在非洲的援助和发展是一个怎样的局面?能否存在多赢的可能性?

  布罗蒂加姆:我认为,中国在非洲影响力上升不意味着其他国家影响力不得不下降,各种新旧力量在非洲发展问题上不必展开“零和游戏”,也因此不必对中国在非洲的发展持刻板印象和过度戒心。

  事实上,我写《龙的礼物》这本书另一主要目的就是给美国的外交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更全面的中非关系实景,在正确基础上重新审视对华政策和合作模式。我也经常和美国国务院的官员保持沟通,试图展现给他们一个刻板印象之外的真实画面,唯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切入和参与。

  中非合作还有发展空间但也面临巨大挑战

  《经济参考报》:您如何看中国在非洲发展的未来?

  布罗蒂加姆:整体而言,中国正在加快走出去,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国的身影,而中国对非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比重仍很小,这意味着中非合作还有巨大发展空间。同时,随着合作规模及形式日益扩容,中国人的非洲发展路径也面临巨大挑战。在不同层面有着不同故事。比如,越来越多的中国小企业到非洲发展,在某些地区已遭到当地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强力阻挡。

  此外,我认为非洲国家政府若在移民方面设置障碍也是很短视的行为。应该看到,不少华人来到非洲,建立自己的家庭,供养自己的后代,并成为当地社会负责任、较为成功的公民,对当地社会是好事。

  从中国政府的角度,可以在加大透明度上发挥更多作用,比如鼓励在非洲发展的中国企业在商业运作和投资项目方面更加透明化。从中国企业的角度,我认为劳资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不能将在中国的企业文化和对待员工的方式直接移植到非洲国家,有损于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已经有一些比较严重的案例发生。特别是发生在私营企业时,中国政府难以控制。

  《经济参考报》:您的研究近来还有哪些新的动作或计划?

  布罗蒂加姆:自《龙的礼物》出版后,我也开启了一个英文博客,用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链接了很多有关中非关系的媒体报道及研究成果,并与网友展开讨论,而这个博客的标题就是“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

  比如,现在我正在做有关中国在非洲农业方面发展的研究。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在非洲抢占了大片土地用来种粮食、发展农业。而我在研究中发现,真实比例依然非常、非常校只有在赞比亚略高一些,因为不少中国人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到当地,在那里融入得很好,过得很舒服,但即便如此,他们所购买的农场面积也不大。在其他一些国家,甚至还有政府官员在接受访问时反过来咨询我,为什么当地有来自印度的10个买家,却不见中国人?我还会继续撰写论文,或者出新书。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印度海归潮:他们为何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组图)
下一篇:中日铁路对比:差距之大让人羞愧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