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合作伙伴改弦更张,潜在的隐患浮出水面,死对头或成谈判对手,会否引发新一波阿拉伯世界反以浪潮……一系列“不确定”都令以色列如芒在背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郝方甲、袁震宇发自耶路撒冷 “过去这些年来,这里很平静,从未发生这样的惨剧。”位于戈兰高地北部、以色列与叙利亚军事隔离区的迈季代勒舍姆斯村居民伊沙姆说。
伊沙姆家二十米开外,就是分隔以叙两国的隔离网。隔离网这边,十余辆以色列军车集结,有士兵趴在地上端着步枪向叙利亚方向瞄准;隔离网那边,驻叙利亚联合国脱离接触观察员部队的房屋孤零零地立在山头上。夜幕降临后,戈兰高地山区一片漆黑,穿梭巡逻的以军车灯照出的光柱格外刺眼。
伊沙姆谈到的“惨剧”,是指客居叙利亚的巴勒斯坦难民在5月15日巴“灾难日”破坏边境隔离网,冲进以色列控制区内。36岁的伊沙姆站在自家阳台上,看着以军士兵开枪打死8名冲进村子的巴难民。
“他们手里举着巴勒斯坦旗帜,喊着‘重返家园’的口号冲过来。”事发当天,伊沙姆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描述现场境况,“那些越过隔离网的人哭喊着跪在地上,捧起泥土不停地亲吻……我没有看到其中任何人带着武器。”
“灾难日”当天,数千名巴勒斯坦难民在以叙军事隔离区附近(叙利亚一侧)举行游行,抗议以色列占领巴领土。据目击者说,当抗议者突然向隔离网涌来,边境处仅有的几名以军士兵“看上去吓坏了”。子弹止住了一些难民的脚步,但仍有近三十人冲进迈季代勒舍姆斯村。
迈村曾是叙利亚领土,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了其所在的戈兰高地。联合国1974年在戈兰高地以叙控制区域之间设置军事隔离区,禁止双方在这一区域内驻扎军事力量。也就是说,伊沙姆目睹的这起“巴以冲突”,实际发生在以军控制下的叙利亚领土。
近来,如此“多边化”的冲突或局势吃紧在以色列及其边境遍地开花。埃及、黎巴嫩、叙利亚、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频频向以色列发难,以政府曾经苦心维持与邻国之间的“冷和平”――正因为各种内部和外部原因――有所动摇。
埃及:以色列失去了老朋友
在席卷中东北非阿拉伯国家的抗议风潮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危机中,对以色列最沉重的打击来自于西南邻国――埃及。
自1979年以埃签订和平协议以来,虽然双边关系没有重大进展,但两国边境在30年间保持了平静,这一“冷和平”被以色列视为其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联系到近年以色列与另一个传统盟友土耳其交恶,无怪乎以色列《国土报》在埃及政权更迭后发表社论,哀叹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下台使以色列在中东“失去了所有朋友”。
暂时掌控政局的埃及军方曾于今年2月表示,将继续遵守各类国际协议,包括与以色列的和约。但这一表态并没能让以色列长舒一口气,近段时间来埃及政府和民间的动向更使以政府如坐针毡。
战略层面上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埃及新政府可能抱持反以态度。两国在30年的“冷和平”中,虽然政府和军队间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交往,但普遍的敌对情绪并没有缓解。今年初埃及国内反政府示威游行中,民众提出了包括民主、反腐、民生等多项改革主张,“反以”赫然在列。
政权更迭后,埃及民众在开罗举行了大规模反以游行,展开了对前政府“亲以罪行”的清算:向以色列出售天然气的合约,被指廉价出卖国家利益,以埃和平协议甚至被指玷污国家荣誉。
分析家认为,在如此强烈的民意压力下,未来埃及民选政府上台后,必须考虑到民众反对以色列、同情巴勒斯坦的情绪,对穆巴拉克时期与以色列合作的态度会有所调整。
前阿盟秘书长、埃及总统热门人选之一穆萨4月曾公开表示,将“重新审视”对以和约。如果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穆斯林兄弟会参与新政府,将可能采取更加明确的反以立场。而这正是以色列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
开放拉法口岸打破以方封锁
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马克・赫勒认为,埃及目前已初显伊斯兰极端宗教势力上扬和倒向伊朗的征兆。其中一例就是,穆巴拉克政府倒台后不久,伊朗军舰三十年来首次获准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埃及方面对此采取了不顾以色列抗议、低调支持伊朗的态度。
更令以色列担心的,是埃及在加沙问题上的新立场,这将直接决定以方加沙封锁的有效性和南部地区的安全。
以色列一直将占据加沙的哈马斯视为短期内最直接的安全威胁。自哈马斯2007年从法塔赫手中夺得加沙地带控制权后,以色列对加沙实行了严密的封锁,防止任何可能被用于制造武器、威胁以色列安全的物资运入。
以方封锁加沙的政策曾得到前埃及政府的配合。但随着穆巴拉克下台,埃及过渡政府对哈马斯立场出现缓和,宣布将永久开放拉法口岸,这些举动都令以色列十分紧张。
加沙地带与以埃两国接壤,如果埃及方面口岸全面开放,再加上埃及西奈半岛和加沙边界密布的上百条走私地道,武器等物资更容易流入加沙,以色列的封锁禁运政策将形同虚设。近来多名以政府、军队高官表示,担心加沙的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借中东乱局争取到更宽松的外部环境,从而加强对以色列的主动攻击。
巴极端组织宣称“第三次起义”
由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尚未就边界划分达成共识,双方始终没有事实边境,阿拉伯和犹太居民分别以各自聚居区的形式,居住在包括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在内的整个巴以地区。在日常生活中,有阿拉伯人在犹太人社区工作,也有以色列商人在巴勒斯坦城市作生意。此刻是邻居,下一分钟也许就变成你死我活的敌人。这就是巴以双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当中东北非国家动乱此起彼伏,在持续数十年无解的巴以问题上,以色列选择以不变应万变。为保证紧急状态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主动地位,以色列一方面尽可能避免陷入与巴方的正面冲突,另一方面对巴方仍是步步紧逼,毫不让步。
今年3月以来,巴以间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冲突持续升级期间,以色列人闻之色变的“因提法达”一词又被频繁提起。“因提法达”是阿拉伯语“起义”一词的音译,在这一地区特指巴勒斯坦人反抗以色列的大规模暴动。巴勒斯坦人曾在1987到1993年和本世纪初发起过两次“因提法达”,伤亡之惨重不堪回首。近来,一些巴勒斯坦极端组织公开宣称将发动第三次“因提法达”,号召巴勒斯坦人民“坚持暴力抗争”。
对于巴方的行动,以政府和军方的回应可谓是“锱铢必较”。上月初,加沙炮击以色列校车事件发生后,以总理内塔尼亚胡高调宣称“要凶手血债血还”;作为回应,以军持续数天轰炸和炮击加沙地带,导致四十余名巴勒斯坦人伤亡,此后加沙在三天内向以南部发射了超过130枚火箭弹和炮弹。
对此,有人担心以政府会再次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重演2008年底“铸铅行动”。但随后应加沙政治派别多次要求,以方与加沙在没有发布官方声明的情况下,达成事实停火。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