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经两年半的采访之后,《纽约时报》记者珍妮・斯科特(Janny Scott)发现,在外界为奥巴马母亲安・邓纳姆打上诸多标签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儿时的奥巴马与母亲邓纳姆在一起
4月24日出版的《纽约时报杂志》以扮成海盗的小奥巴马和母亲的合照做封面。
奥巴马(右一)与继父苏托罗、母亲邓纳姆以及妹妹玛雅的合照。
年轻时的邓纳姆。
文_珍妮・斯科特 编译_凌奥幸
在传记《我父亲的梦想》中,奥巴马将自己的母亲斯坦利・安・邓纳姆描述成一个害羞的小镇姑娘,同时又是一位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但在街头小报和网络上,人们则把她视为一个无神论者、马克思主义者,以及曾经抛弃过自己儿子的嬉皮士,甚至还有人认为她在自己儿子的出生地上动了手脚―将奥巴马的出生地写成 “夏威夷”。
但是经过两年半的研究以及200多次访谈,我发现在外界为邓纳姆打上诸多标签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故事。
这个有着男孩名字的女孩,在种族通婚仍然不受政府完全肯定的当年,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一名非洲人,并在24岁的时候带着儿子搬到局势不稳的印尼雅加达。如同后来奥巴马开玩笑所说,邓纳姆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一个集爱因斯坦、甘地以及哈利・贝拉方提(著名艺术家)于一身的伟人。
相比母亲,奥巴马好像更愿意谈及曾养育过自己的祖父母。但是,正如他承认的那样,是母亲塑造了后来的自己。2004年,在《我父亲的梦想》再版序言中,奥巴马谈及9年前逝世的母亲时说:“如果当年知道母亲将因病去世,我就不会对父亲这个在自己成长中缺失的角色大书特书,而是要好好写一写一直陪在身边的母亲。”
邓纳姆十分爱自己的孩子,奥巴马来自美国的信件常常会让她高兴一整天。对于奥巴马的“父亲情结”,邓纳姆偶尔会对身边的朋友抱怨一下,但是从未向外人过度夸张这个问题。正如她曾对奥巴马说过的冷笑话一样:“我给了你有趣的人生,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带着混血儿子迁往海外
1960年秋,只有17岁的邓纳姆怀上了肯尼亚人、夏威夷大学学生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的孩子,两人随后结婚,邓纳姆退学并生下小奥巴马。但是孩子的出生并未挽救这个短暂的婚姻。离婚后,邓纳姆遇上来自印尼爪哇岛的学生罗洛・苏托罗,并于1964年再婚。1965年9月30日,六名印尼军官在雅加达被人绑架后遇害,包括苏托罗在内的印尼海外留学生,由于受到政府资助很快被召回国。1967年,邓纳姆完成自己的人类学学业,带着6岁的儿子搬到印尼,和丈夫团圆。
此后的四年,正是母子二人关系最亲近的时光。在那段时间里,奥巴马常被唤作“巴里”,邓纳姆将自己的价值观教给年幼的奥巴马,为儿子树立榜样,并有意无意地帮助他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美国人伊丽莎白・布莱恩特曾经住在印尼日惹市,她还记得在一次午餐聚会中,邓纳姆穿着由印尼传统布料制成的长裙,教导自己的儿子和每个人握手。客套完毕,奥巴马坐在沙发上,拿起邓纳姆带来的一本英文书安静地看起来。
整个午餐时间里,当时只有9岁的奥巴马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专注听着大人们谈话。他问母亲自己能否离开餐桌,邓纳姆则让他问主人是否答应。得到许可之后,奥巴马离开餐桌坐在地上,和布莱恩特13个月大的儿子玩了起来。午餐结束后,众人走在街上,奥巴马则跑在前面。这时,一群印尼孩子开始用石头砸他,还朝他骂难听的绰号。奥巴马表现得很平静,一一躲了过去。正当布莱恩特想要上前阻止的时候,一直没有反应的邓纳姆拉住她说:“没关系,他已经习惯了。”
“当初她带着一个混血孩子来到印尼时,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边的人对黑人不太友好。”布莱恩特说,她很敬佩邓纳姆能够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要表现得勇敢无畏。邓纳姆还会教育奥巴马去尊敬别人,像其他印尼孩子一样,奥巴马对自己的父母也表现得十分有礼貌。印尼的生活习惯,奥巴马好像全都吸收了进去。
“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他看起来十分Halus(在印尼语中常指礼貌、文雅和谦恭)的原因。”布莱恩特谈到奥巴马时说,“他既有亚洲人的礼貌谦逊,也有美国人的耐心平静,是个好听众。”
当邓纳姆来到印尼时,这个国家还处在动乱之中。邓纳姆和儿子当年住的那个村庄,屋群低矮,周围遍布着树林、稻田和沼泽;漫长的雨季从11月一直延续到来年3月,由于河道积蓄能力不强,过多的雨水常常导致洪灾,汹涌的洪水浸透了那些硬纸板做的棚屋;能够正常使用的电话为数不多,有人开玩笑说,街上飞跑的汽车有一半都是用来传递办公室职员间信息的;当时的印尼很少看见西方人,更别提黑人了。
即便如此,这个城市还是有着自己的魅力。当年曾在雅加达生活的人,都会回忆起从街头小贩手推车里发出的穆斯林呼唤祷告的声音;人们坐在老式酒店的阳台上喝茶,头顶的风扇不知疲倦地为人们驱走午后的酷暑。多年之后,当地很多人再次回想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都会将它看成是一段蜜月期:政府放松了对媒体的管制,青年文化开始蓬勃兴起,文化生活开始繁荣起来。正如后来人评价的那样,这是印尼的布拉格之春。邓纳姆和奥巴马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