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际

中美政府严重冲突的开端:美国总领事被判刑(图)

www.sinoca.com 2009-03-16  天天新报


核心提示:10月24日下午3时,大约5辆军用吉普车停在沈阳美国领事馆的门前,3位军官率领多名士兵进入领事馆,当众宣布了对瓦尔德等人的逮捕令。在大门外数以千计的围观群众“打倒美帝国主义!”的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面色苍白的瓦尔德被押上了“囚车”,送进了监狱。

中共有意识地对抗美国,开始于1948年的瓦尔德事件。这一事件指的是美国驻沈阳总领事瓦尔德在194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沈阳后不久,因拒绝交出电台以及涉嫌间谍活动等原因,最终被驱逐出境。这成为新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之间一系列严重冲突的开端,并且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国前后确定对美政策的相当关键的一环。了解这一“外交风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形成的某些复杂背景。本文在摘选时有较大删节。

接管沈阳,宣布保护中外一切公私财产安全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

1948年11月1日清晨,沈阳城里就响起了枪声,到处都可以看见成群的国民党兵在逃命。位于五纬路与三经路拐角处的美国驻沈阳领事馆的大门一早起就紧闭着。美国驻沈阳总领事瓦尔德一个人心情紧张地坐在办公室里,隔壁副领事哈巴特的办公室里虽然聚集着副领事兼新闻处主任司徒克、助理参赞罗卡格几个人,但屋子里同样显得十分沉闷。

尽管瓦尔德清楚地记得两天前华盛顿关于保留领事馆不等于承认中共政权的重要指示,但一想到自己能够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成为第一个与中共政权直接打交道的美国外交官,瓦尔德就从心眼儿里感到兴奋。谁知道不久的将来美国政府会不会承认中共政权呢?

第二天傍晚时,瓦尔德收到美国代理国务卿的来电,正式批准瓦尔德为保护美国公民和美国的利益,设法以非正式和私人交往的形式,与中共地方当局建立起有效的工作关系。

几乎所有领事馆的人员都感到,这是一个良好的兆头。

在军事行动期间,多数中共领导人都担心部队在入城时出乱子。特别是对于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问题,中共中央这时相当重视。从中共中央到东北局领导人,在部队入城前都再三进行宣传和教育,要求部队不得侵犯和冲击外国使领馆及外国人住宅。

受命担任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的陈云这时尤其紧张。还在离开哈尔滨之前,他就几次召集赴沈阳干部动员会,说明外交问题之重要,告诫各级干部在外交方面不得出乱子。在军管会的几次预备会议上,更是几度讨论过处理沈阳外国领事馆、外人银行及其相关问题的办法。同样,中共中央这时也高度重视对外国人的保护问题。它除了同意陈云等人提出的,在沈阳解放后允许外国人继续从事他们的金融及商务活动外,并明确告诉东北局:我人民政府有派兵保护其领事馆安全,防止国民党特务捣乱的责任,一俟秩序恢复,军管会撤销,此项武装保护亦即撤销,但仍应派出人民警察在领事馆门外站岗,这是各国通例。根据中共中央此前发布的保护在华外国人的有关指示,对于西方国家领事馆,中共中央显然也准备加以保护。因此,沈阳军管会刚一成立,就迅速依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开始具体执行保护外国人及外国领事馆的任务。

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从11月2日起开始在大和旅馆办公。除了军管会主任为中共政治局委员和东北局成员陈云外,还有副主任伍修权和陶铸。伍修权并兼沈阳卫戍区司令,陶铸兼卫戍区政委。同时,朱其文受命担任中共第一任沈阳市市长。由于陈云到得稍晚,伍修权和陶铸首先以卫戍区司令部的名义发布通告,开始整顿和恢复市区秩序。陈云到后,沈阳特别市军管会又接连发布通告,宣布保护中外一切公私财产及其人身安全。

朱其文市长擅自回访瓦尔德,陈云严厉批评

从11月3日早上开始,沈阳街上经常都可以看到穿着军装的政治宣传人员在张贴告示。两天来,大街上川流不息的军人渐渐地开始减少了,虽然大多数商店仍旧大门紧闭,但市民们已经开始陆续出现在街上了。领事馆人员重又恢复作息时间。

同一天,留在沈阳的美、英、法等三国领事,与苏联商务代办还得到了朱其文就任沈阳市长的就职通知。这使得瓦尔德对于与中共当局建立工作关系,更加抱有信心。他很快就起草了一封公函,专门派罗卡格送往市政府的办公地点。

第二天,瓦尔德就得到了朱其文市长的复函,邀请他及英、法两国总领事与苏联商务代办第二天下午2点30分前往市长办公室晤面。这使瓦尔德颇感振奋。尽管,根据军管会关于收缴一切武器的公开通告,这一天一队中共士兵第一次进入到领事馆内,进行了搜查,但一切都井然有序,没有发生任何意外。就连瓦尔德一度十分担心的数百名围观的市民,也没有做出任何有威胁性的举动。

不过,5日的接见很大程度上却只是寒暄性质的。根据要求,这位刚刚从哈尔滨市市长位置上转过来的朱市长只是面带笑容,介绍了新政府保护外国人的一些必要措施,这包括发放证件、机动车通行证和标志旗,以及派兵守卫各领事馆和重要的外国人住宅等。瓦尔德看上去对派兵把守领事馆和他的住宅一事颇有些异议,但他无法说服朱市长改变其决定。

让瓦尔德感到意外的是,三天之后,朱市长竟亲自进行了回访。而且,还表现出极为友好的态度。

瓦尔德当然不会想到,朱市长的这次回访成了他政治生涯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当天晚上,陈云就从翻译那里得知了朱其文对美国总领事的谈话内容。他当即在军管会的例会上,把这位已不年轻的市长严厉地批评了一通。

他严肃地说:“擅自回访,极不妥当!

外事问题,有些不必讲,有些不应讲。言多必失,干什么那么天真?不要怕人笑我们不答复。要知道,对方是帝国主义!”

朱其文解释说:“我本来只是认为这是一个外交礼仪,实在没想那么多……”

“太天真!”坐在一旁的陶铸也批评说。“美、英、法外交人员都是些职业帝国主义分子,对他们决不能像对待一般人民的态度一样,一个负责干部,连这一点警惕性都没有吗?”

次日,陈云、伍修权和陶铸三人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就此事向中央进行汇报,并作了自我批评。

毛泽东:“领事馆坚持不撤有政治企图,赶他们走也不是办法”

1948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收到了陈云等人的电报,周恩来明确提出说:“对沈阳美英领馆的问题如何处置,要早下决心。”

毛泽东读过电报后,亦告诉周:“刚才高麻子也从哈尔滨打电报来,谈到这件事,苏联总领事的看法也是一样的,认为美、英、法领事馆坚持不撤是有政治企图的。他不承认我们,为什么还要呆在我们的地盘上不走?当然,这件事很麻烦,我刚才一直在想,赶他们走也不是办法……”

“美国人呆在东北,苏联同志肯定会很敏感。是不是可以想些办法让他们自己觉得呆不下去?”周恩来提出:“现在是战争时期,通过军事管制的办法,限制他们的活动,我估计时间一长他们自己也呆不下去了。”

毛泽东表示同意:“我也在这么考虑。不承认他们的领事地位,让他们在那里完全无事可做,最后自己走掉的好。你就来起草一个电报吧!呵,等一等。最主要的是要重申一下,一切外交上的问题,都必须向中央请示,并且在处理上要留有余地,不要搞被动了。”

当晚,在给毛泽东看过之后,一封由周恩来起草的中共中央致东北局的电报从西柏坡发了出去。中共中央在电报中明确提出:美、英、法等国政府未承认我们的政府,我们对他们现在的领事亦应采取不承认而只承认为普通侨民的方针。并且,我们要通过军事管制的方式,达到封锁和孤立他们的目的,不给他们自由活动的余地,相持日久,他们自然会撤走。即使他们坚持不撤,我们也一样对待,使他们无所作为。电报特别提醒东北局和沈阳军管会,凡外事上的问题,必须严格遵循中央方针行事,如果没有中央既定方针可循的,一概不要忙于答复,应向中央请示,并留有回旋余地。

陈云:“电台比 暗藏的枪炮要厉害”

11月11日下午3时,在沈阳大和旅馆二楼西头的一间办公室里,陈云正在通过电话与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林彪商量东北军区迁到沈阳之后的各项事宜。陈云汇报了昨晚收到中央指示电后军管会开会讨论的结果,即1、对外国人少见、不见,允许才见。2、对外领人员的法律地位暂不承认。3、有关外领提出的问题,可以回答,但不多讲。4、外领提出的问题不在沈阳市长工作范围内的,不予回应。5、已经发放的外领汽车通行证,全部收回。

林彪告诉陈云,毛泽东4日就有电报来,打算调东北部队入关参加攻打平津战役。不管东北部队何时入关,沈阳的后勤及安全保障工作必须做好。谈到美、英、法等领事馆继续留在沈阳,其中美国领事馆人员相当活跃的情况时,林彪首先关心的就是这些领事馆有没有电台。如果有,一定要缴下来。谈到朱其文的问题时,林彪生气地说:“这个时候搞什么花样?乱弹琴!严格照中央的指示办,下令不要见什么外国人,有问题一律写信来,搞不清的一律讲不能回答。”

4时许,陈云再度召集沈阳军管会负责人开会,会议正式决定就外交问题作出严格规定。这包括:一、未经允许,各部门一律不得接见外国人。二、对方有问题,应用书面提出。三、答复外国人有关问题,照决定范围参词,不准多讲。四、超出范围的问题,以不能回答对之。陈云同时在会上提到了收缴电台的问题,他说:“我们入城之后已经发了一个通告,武器、电台都在收缴之列。这个电台比那些暗藏的枪炮都要厉害,不能麻痹。要准备再发一个通告,下决心把电台搞干净。”

“要准备碰钉子,但力争和平解决”

伍修权斩钉截铁:“所有电台必须交出”

1948年11月15日是美国与中国共产党关系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上午10时,一位自称是军管会参谋的军官乘车来到美国总领事馆,向瓦尔德递交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第二号公函和第四号通令。第四号通令明确提出,除军管会特别批准者外,任何中国和外国公民与机构,凡有电台及其收发报装置者,均须在36小时之内报知该委员会,并送交其保管。而第二号公函则明确要求美国领事馆在规定时间内将电台全部送交军管会。

瓦尔德当天致函沈阳军管会陈云主任,希望保留电台。瓦尔德看来相信,共产党需要美国总领事馆继续存在下去,因此它不会采取过分的行动。

整整36个小时过去了,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尽管,在军管会规定的时限即将来临的前一个小时,即9时许,军管会的参谋再度出现在领事馆门前。他只是通知瓦尔德说,军管会负责人将于17日上午10时在大和旅馆军管会办公地就收缴电台问题向他作出说明。但次日上午9时许,瓦尔德再度得到通知说,会见时间改至18日下午3时。瓦尔德更加断定这件事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了。

18日上午,瓦尔德得到国务院的电报,要求他务必坚持领事馆惯常的权利和特权。这就更加确定了瓦尔德所必须采取的态度。

下午3时,瓦尔德在副领事哈巴特的陪同下,准时来到大和旅馆一楼军管会的会客室。一位中等身材,有着知识分子气质的军人出面接待了他们。据他自我介绍,他是军管会副主任兼卫戍区司令伍修权。

伍修权称:“不论先生的电台有何重要作用,也不论电台由谁人所属,在军事管制期间,一律不得使用。当然,所有收发报机及其零件,本会将妥为保管,并不使用。此点还望能够遵行。”

瓦尔德声称:“我们确实认为这样做会有损于本领事馆的存在。在目前情况下,没有电台,我们将无法与国务院和大使馆取得联系,这将使我们难以行使保护美国侨民利益的正常使命。”

伍修权回答说:“继续使用你们的电台将是违抗军管会命令的行为,我相信先生能够了解它的严重性。至于先生与美国方面的联系,我想重要电报可用明码电报,转经军管会审查批准后交新华社代发。”

看到伍修权毫无商量余地,瓦尔德开始知道事情有些不妙了。在和哈巴特低声耳语了几句之后,他转过脸来做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把手一摊,说:“请您了解,电台是美国政府财产,未经国务院准许,我们是无权交出的。既然电台被禁止使用,那么,是否可以由军管会派人就地查封,等我们向国务院通报之后,获得批准后再做处理?”

“这是不可能的。所有电台必须交出。”伍修权斩钉截铁地说。“希望瓦尔德先生能够将全部收发报机及其相关零件等,如数送交军管会保管。”

双方为此争论甚久。最后,伍修权站起身来,说:“既然先生等不肯自动点交,那么我们只好派人到领事馆去取了。”

瓦尔德也一脸不高兴地站了起来,态度傲慢地说:“那是你们的事情。”

“那好。我们一定要取。”伍修权毫不示弱地回答他。“现在请您立即回领事馆,将有关物品点验清楚,十七点时我们会派人去取。”

一回到领事馆,瓦尔德就忙不迭地接连起草了两封给沈阳军管会的信,和一份发给美国国务院的明码电报稿,派人送给军管会。在给军管会的另外一封信中,瓦尔德对军管会的收取电台的行动提出抗议。在匆忙写完了上面几件函电之后,距离军管会来收取电台的时间只剩下不到30分钟了。瓦尔德急忙来到收发报室,向报务员张仲英匆匆口述发给司徒雷登大使的电报。主要内容是让他尽快通知国务院,沈阳电台现在关闭,将不再开通。

电报发出之后,瓦尔德与哈巴特叫来的无线电技师希克尼、报务员蒋正侠,和张仲英一起,花了将近半个小时,才将2台台式发报机,9台无线电收发报机和大批真空管及其他无线电零件分别集中在领事馆的发报室和译电室里,等着军管会的卡车和士兵按照规定的时间。

但是,时间一个钟头一个钟头地过去了,门外并没有出现军管会的卡车和士兵。

为什么沈阳军管会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去收取电台呢?

未见中央回电,陈云下令改期

在陈云的办公室里,伍修权、陶铸等四五位领导人一直在就要不要立即派队去领事馆收取电台不停地争论着。终于,长时间没有吭声的陈云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电话机旁,说:“我看还是叫林总直接给中央发电催一催,今天不去取了”。说完,他拿起电话机,一边拨号,一边向伍修权挥挥手说:“叫他们撤回去吧!”

原来,军管会在发出第四号通令,决定限期36小时收取电台之前没有特别考虑到外交问题。待美国总领事来函说明该馆拥有电台,但不同意交出,方才意识到此事涉及外交,掌握政策界限较为复杂,于是致电东北局并中共中央说明情况。致使36小时期限未能执行。17日,原定约瓦尔德来谈,发出最后通牒,因未见中央回电,陈云又下令改期。陈等再发电报致中共,请示办法。因估计18日定能得到回电,故而由伍修权约瓦尔德下午3时见面,发出最后通牒,再次限期下午5时。不料等到傍晚,仍不见东北局或中共中央的回电。不得已,陈云这时只好拨通了林彪的电话,向他说明了这一情况,请他立即用军区的电台直接报告中央,请示办法。这样一来,下午5时的期限自然又难以执行了。

晚7点半,林彪根据电话商量的结果,向中共中央发电报告了此事。电称:

今日下午修权接见美领,请其将电台交出,美领顽拒不交,谓:此系美政府财产,未经国务院准许,彼无权交出。又谓:交出后无法对外联络。我答:重要电报经我审查批准可由新华社代发。后在交接手续上争执甚久,彼坚持不肯自动点交给我。最后我……通知对方今十七时去取并准备好了通知信和人员等,但一则现已黑天,二则此事在形式上是属于入领事馆强制收取,请中央指示是否可行,故决定今夜暂不取。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长达十年经济大萧条 看美国家庭是如何度过(图)
下一篇:经济危机下的美国:就业迷茫 高科技移民选择离开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