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新几内亚部落生活了近五十年的普利策奖得主贾雷德·戴蒙德,通过对部落社会生存环境、生活习俗、行事方式的观察、记录,来剖析人类社会的演进,探讨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能为现代社会带来哪些启示。在戴蒙德看来,关注传统社群教养儿女的方式,不只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对不在学术界的一般读者而言也有实用价值。就儿女教养而言,传统小型社群可提供巨大的数据库给我们,做法仍有值得参考的地方。“了解他们的做法,我们就可多一些选择。”澎湃新闻经授权摘录戴蒙德新著《昨日之前的世界》关于“养儿育女”的章节,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断奶与生育间隔
在 20世纪,吃母乳的美国婴儿越来越少,断奶的年龄也越来越小。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6个月大的美国婴幼儿仍吃母乳的只有5%。相比之下,如果是没跟农民接触、无法得到农产品的狩猎—采集族群,婴幼儿6个月后仍在吃母乳,因为这是他们唯一能得到的食物。他们没有牛奶、婴儿配方奶粉或软烂的辅食可吃。人类学家研究了7个狩猎—采集族群,发现这些族群的婴幼儿断奶年龄平均是3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已可以咀嚼坚硬的食物。虽然在孩子6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已可把食物咬烂给孩子吃,但通常还是等到母亲怀了下一胎才会让孩子断奶。如果母亲一直没生下一胎,昆族的孩子甚至直到4岁才断奶。研究显示,昆族的孩子越晚断奶,存活率越高。但是在采取定居形态生活的农业社群或与农民交易的狩猎—采集族群,孩子断奶的平均年龄或生育间隔一般为2岁半到4岁。如果是在采取游牧生活形态的狩猎—采集族群,幼儿断奶平均年龄会提早到2岁,这是因为孩子可以喝牲畜的奶或吃软烂的谷物粥,因此可提早断奶。如同我们在近几十年发现昆族在一地定居变成农民之后,生育间隔就会从三年半缩短为两年,和一般农民差不多。
如果我们从演化的角度来看狩猎—采集族群的长时间生育间隔,会发现,一方面母亲因无法供应孩子喝牛奶或吃谷物粥,只好一直让孩子吃母乳,直到三四岁,等孩子断奶后才能再生下一胎。若生育间隔过短,孩子没有足够的母乳可吃,就可能会饿死。
另一方面,等孩子4岁大的时候,已可自己走路并跟上父母的脚步,可随父母转移营地。年纪较小的孩子就只能背着。一个体重45公斤的昆族妇女,除了要背一个 12公斤的幼儿,还要背7~18公斤的野菜,加上几公斤重的水和用具,这已是很大的负担,实在难以再背一个婴儿。这也难怪生育间隔缩短后,本采取游牧生活形态的狩猎—采集族群必须在一地定居,改以务农为生。毕竟大多数的农民都在一地生活、终老,不必为了营地时常迁移,背着孩子到处跑。
狩猎—采集族群的母亲让孩子很晚断奶,也就得投入更多的体力和心思照顾孩子。来自西方的人类学家发现昆族的孩子与母亲的关系非常亲近,在母亲生下一胎之前,有几年的时间可得到母亲全心全力的照顾,比较有安全感,昆族人长大成人之后情绪也比较稳定。但狩猎—采集族群的孩子最后不得不断奶时,会变得特别磨人、爱发脾气。在断奶期间,孩子觉得母亲对自己的关注变少了,因吃不到母乳而饥渴难耐,加上母亲必须跟刚出生的弟弟或妹妹睡,自己不能再睡在母亲身旁,这个慢慢踏入成人世界的过程让孩子备感痛苦。即使是昆族的老人,想起70年前断奶的经历,仍有不堪回首之感。毗拉哈印第安人的营地半夜经常可听到孩子嘶吼、哭得声嘶力竭,几乎都是断奶引起的。一般而言,传统社群断奶的年龄比现代美国人晚,但每个社群断奶的方式不尽相同。波非(Bofi)和阿卡俾格米族则是让孩子慢慢断奶,而且是孩子主动想要断奶,而非母亲要求的,因此断奶的过程比较顺利。
依孩子的需求哺喂母乳
狩猎 —采集族群生育间隔拉长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母亲无法一次哺喂两个幼儿。如果前一个孩子还不到2岁半,母亲又怀孕了,无法同时照顾两个幼儿,新生儿可能会被忽视或杀死。另一个原因是狩猎—采集族群的母亲通常依孩子的需要哺喂母乳(西方社会的母亲则是以自己方便为主,依照自己的时间表来喂,喂食的次数比较少)。如果经常喂母乳,就算有性生活,也可能不会怀孕。
人类学家仔细研究狩猎—采集族群喂母乳的情况,发现白天母亲都和幼儿在一起,幼儿经常可以吸吮母亲的乳房,晚上也睡在母亲身旁,不管母亲是醒是睡,随时都可吃到母乳。根据人类学家的统计,昆族的幼儿在白天每小时平均可吃到4次母乳,每次吸吮2分钟,时间间隔只有14分钟。母亲至少会在晚上醒来两次哺乳,但幼儿也会在母亲睡着的时候自己吸吮母乳。这种哺乳的形式通常会持续到孩子 3岁大的时候。反之,现代社会的母亲多数只有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喂母乳。由于母亲必须工作,不管是外出上班还是在家工作,都得和幼儿分开好几个小时,因此白天哺乳的次数不多,远比不上狩猎—采集族群的几十次,两次哺乳的时间间隔也很长。
狩猎—采集族群妇女喂乳的次数多,对自己的生理也有影响。如前所述,狩猎—采集族群的妇女在孩子出生后的几年内即使有性生活也不会怀孕,显然依婴幼儿的需求来哺乳有避孕效果。有一个假设叫作“哺乳期停经”,即母亲乳房因婴儿吸吮分泌乳汁会促进性腺释放荷尔蒙,抑制排卵。然而要达到真正抑制排卵的效果,哺乳的次数必须非常密集,一天只哺喂几次是不够的。另一个假设是“临界脂肪假设”,也就是母亲体内的脂肪储存量必须高于某个数值才会排卵。由于传统社群的妇女没有足够的食物,加上劳动与泌乳,体内的脂肪储存量不足,不易排卵,也就可能不会怀孕。但西方工业社会里的妇女不像狩猎—采集族群,产后如有性生活,仍有怀孕的可能,原因就在于哺乳的次数不够频繁,或是营养充足,体内的脂肪储存量高。很多受过教育的西方妇女都听过哺乳期停经的说法,然而她们并不知道哺乳次数要够频繁才不会怀孕。我有一个朋友在产后几个月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她非常惊讶,说道:“我以为在哺乳期根本不可能怀孕!”
哺乳动物喂乳的频率各有不同。有些哺乳动物包括黑猩猩和大多数的灵长类动物、蝙蝠、袋鼠等喂乳的次数比较频繁。还有一些则断断续续的,如兔子、羚羊。兔子或羚羊妈妈常把小宝宝藏在草丛或洞穴,自己外出觅食,一天中只回来几次喂小宝宝。人类的狩猎—采集族群喂乳频率比较像黑猩猩和旧世界猴,直到几千年前,农业兴起,情况才有所改变。从那时起,人类的幼儿不再一天到晚黏着母亲。人类母亲哺喂孩子的方式比较像兔子,而泌乳的生理变化则与黑猩猩和猴子一样。
幼儿与成人的接触
哺乳类物种哺乳的频率不同,婴幼儿与照顾者(特别是母亲)接触的时间长短也不同。如是哺喂次数较少的物种,母亲只有短暂时间会回到孩子身边喂乳或照顾孩子。至于经常哺乳的物种,母亲即使外出觅食,也会带着孩子:袋鼠妈妈把小袋鼠放在自己的肚囊内,蝙蝠妈妈飞行时,蝙蝠孩子就攀附在妈妈腹部,黑猩猩与旧世界猴的妈妈则经常把小孩子背在背上。
在现代工业社会,母亲则像兔子或羚羊妈妈,必要的时候才会把孩子抱起来、哺喂或跟他玩,而不是一天到晚都抱着孩子。白天,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婴儿床上或婴儿护栏内玩耍。晚上,我们也让孩子一个人睡,通常和父母不同房。其实,近几千年人类才如此,过去都像古代的猿猴,总是把婴儿背在背上。人类学家针对现代的狩猎—采集族群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母亲或照顾者在白天几乎与孩子寸步不离。如果走路,就把孩子背在身上,如昆族人用背婴带、新几内亚人用绳袋,北半球温带地区的族群则常用摇篮板。大多数狩猎—采集族群,特别是在气候温和的地区,孩子与照顾者经常有肌肤接触。我们已知的每一个人类狩猎—采集族群和高等灵长类动物,母亲和孩子总是一起睡,睡在同一张床或同一张草席上。人类学家曾以90个传统人类社群为研究对象进行跨文化研究,发现没有任何一个社群的母亲与孩子分房睡。现代西方社会的母亲为了哄孩子一个人睡,总是伤透脑筋。美国儿科医生建议父母和孩子不要睡在同一张床上,主要是怕孩子被大人压到或被褥太热,但自古以来,人类的孩子都和母亲或父母一起睡,并没有发生儿科医生担心的意外。或许是狩猎—采集族群睡在比较硬的地面或席子上,很少翻身,而现代的父母都睡在柔软的床铺上,可能在翻身时压到孩子。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