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数码科技

获建筑诺奖的王澍:从未获国内奖 硕士论文也被毙

www.sinoca.com 2012-03-08  北京晨报


  还会有下一个王澍吗?

  从未获过国内奖,硕士论文被“枪毙”

  如果不是因为王澍,很多人不知道“澍”这个音怎么读,更不知道普利兹克建筑奖意味着什么。

  普利兹克建筑奖又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代表着西方主流艺术的评判标准,从某种意义上看,王澍获奖比张艺谋当年取得金熊奖更令人兴奋,这标志着中国高雅艺术登堂入室,真正被世界所认可。

  然而,王澍只是一个人,翻开普利兹克建筑奖30多年的历程,美国有8人获奖,同属亚洲的日本也有5人获奖,相比之下,我们还远远不是世界艺术殿堂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王澍身后,我们期待更多年轻人能涌现出来。

  然而,我们现有的艺术教育体制,能为明天提供多少支持呢?我们现有的环境中,又蕴含着多少阻滞的因素?

  王澍获奖,是一次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为深入解读它,本报特邀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日本当代著名华裔艺术家方振宁及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中共同探讨,本次讨论主持人是中央美术学院课程教授、学者云浩。

  王澍,1963年11月出生,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建筑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今年2月28日,49岁的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誉为建筑学届的诺贝尔奖)。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并且是第四年轻的得奖者。

  假消息成了真消息

  云浩:您是何时认识王澍的?

  王明贤:王澍很小我就认识了。他是原来东南大学毕业的,当时叫南京工学院。

  云浩:那时他的作品就是这种风格?

  王明贤:那时还没这个水平,还是学生呢。

  云浩:他最早的作品是苏州大学图书馆吧?

  王明贤:那是十年前做的,是他第一个作品。王澍得奖,我觉得在中国还是个案。他这一得奖,大多数中国人很意外,这很正常,因为普利兹克奖很了不起,以往都是高高在上的外国建筑大师得的。在感觉上,中国建筑师跟普利兹克奖太遥远。这个消息刚发布时,网上很多人哈哈大笑,说这是一个好玩的假消息,过了十个小时,大家看了国外的网站,才说:“哎,好像还是个真消息呀。”

  为中国实验建筑颁奖

  云浩:那么,王澍得奖算意外吗?

  王明贤:实际上并不意外,王澍是中国实验建筑的代表人物,这次普利兹克也算是给中国实验建筑颁奖,是国际建筑界对中国实验建筑的承认,我觉得这一点非常了不起。建筑分两种:一种是商业建筑,以挣钱为主,现在我们绝大部分建筑师做的是这种;另外一种是实验建筑,设计者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在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是跟“八五美术运动”在一起兴起的,代表人物是王澍、张永和、刘家琨、董豫赣等。

  云浩:实验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王明贤:它有独立的思考,有一种文化的批判性,从技术上它也强调自己的建造。比如王澍,他有自己的建筑理论、建筑体系,这一点非常关键,普利兹克奖评的是世界最重要的建筑师,可中国有几个建筑师敢说他有建筑思想、有建筑体系?王澍非常了不起,他把中国传统的营造方法转换成现当代建筑,把古典园林的手法融合在一个城市里,在一个新的建筑里。

  王明贤:获奖只是个案

  王明贤

  中国“文革”美术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对新中国美术史、建筑美学、中国当代建筑有专门的研究,代表作有《城市史与建筑史的知识考古》等,王明贤先生是最早向国际建筑界推荐王澍作品的专家之一。

  一个半建筑师的传说

  云浩:实验建筑是一批人?还是王澍一枝独秀?

  王明贤:王澍是最重要的代表,中国很少有人能达到他这个水平,因为做实验建筑的人本来就少,不到十个人,其中有人分心了,不做了,去做商业建筑了。只剩两三个王澍这样的坚持下来,王澍这个人特有意思,我们25年前认识,那时他在读书,已经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在流传,那时他是个非常先锋的建筑青年。他有一句名言:中国没有建筑师,如果说中国只有一个建筑师,那么就是他了。后来因为要毕业答辩,这话改成一个半,他的导师齐康算半个建筑师,当然,这是个传说,未经证实。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盘点全球发现的神秘物体 怪兽野人至今无解(组图)
下一篇:世界各地笑喷你的疯狂行为:搞笑就在一瞬间(组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