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业余体校、少体校、体育学校,虽然名称不同,但大体都可划作为培养体育人才而生的中低等教育院校,简称为少体校。随着天津体校天价招待费事件,武术学校暴力事件,少体校这个有些被人们遗忘的组织再次受到关注。我们不禁要问,少体校因何而生,如今又是在凭借什么生存?
从1966年墨西哥城夏季奥运会开始,东德凭借以少体校为基础的举国体制,在竞技体育方面“大获成功”
少体校制度源于苏联,由东德加以推广并获得"成功"
冷战时期,体育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竞争的一种手段。为了建立选拔少年运动员的制度,苏联在1934年开办了第一所少年体育学校,1966年改为青少年体育学校。真正将这一制度推向极点的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通过建立推广寄宿制少年体育学校,建立起来一整套以体育学校为载体的选材和训练体系。将有天赋的孩子分配到不同的项目进行训练。
从1968年墨西哥城夏季奥运会,一直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短短20年间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积累得了519枚奖牌,紧紧跟随在前苏联(774枚)和美国(624枚)之后,居世界第三位。假如以按照人口平均统计,东德所获得的奖牌数量是苏联的10倍,是美国的13倍。"奇迹"背后,就是选拔专才的青少年寄宿制体育学校
建国后,业余体校的建立成为选拔运动员的基础环节
1955年中国在北京、天津、上海试办三所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为举国体制培养后备人才
中国的少体校也是模仿自苏联的这一制度。实际上1949年以前,中国除了一些学习有代表队训练以外,社会上并没有少年儿童的体育训练机构。由于社会主义运动,中国基本消灭了作为职业竞技体育的前提和基础存在的市场经济。国家力量开始主导竞技体育,1954年,中央体委改为国家体委,着手建立运动员选拔体系。
1955年,国家体委在北京、天津、上海试办的3所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学校。当然,这里的业余是指青少年利用业余时间训练,是和成人专业训练相比业余。实际上,所谓业余体育学校,就是体育训练为主的学校。在次年的第一届少运会后,1956年国家体委下发《青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草案)》和《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草案)》,这成为中国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体制的起点。业余体校开始为举国体制培养源源不断的输送"后备体育人才"。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