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小的时候,镇子上有位真正的读书人,毛笔字写的也好,会刻点小东西,可惜人有些疯癫。他上小学走山路,曾经看到他长年用宣纸拓一块从土里露出来的石碑,还上去跟他攀谈了一阵子。这个读书人在村里被视为疯子,很早就死了。
他们的讨论都是东一句,西一句的,却都兴致盎然,彼此都觉得有启发,有新东西,都感觉更明白对方了。
可是接下来,也就到此为止了。没有再深入下去。刚开始的时候,余庆庆想问她今年多大,为什么来中国,可是不知道顾虑什么,没有开口。后来索性就不想问了。简宁芬心里也在想,如果他知道我的事,会不会吓一跳呢。
简宁芬来中国之前,刚和两个英国大学生一起去了印度。
这个机缘说起来也是有点巧的。一年前,简宁芬在伦敦大学附近的一家酒吧里打工,她从小父母离异,跟着父亲一起长大。就因为父亲是中英合资企业的雇员,所以她从小会中国话。上高中后,父亲再婚,母亲也再婚,她成了真正的一个局外人。
读完高中,她一个人跑到了伦敦找活儿干,准备赚够了钱去上大学。
艾米和戴维是伦敦大学亚洲学系的学生,两个人是情侣,都对印度感兴趣。三人在酒吧认识以后,戴维就极力怂恿她跟他们一起去印度。艾米一开始心里有些顾虑的,但是戴维极力说服她,多一个人更安全,再加上简宁芬棕红头发、满脸雀斑,在外表上对她构不成威胁,于是答应结伴去印度。
他们先在新德里待了些日子,那个时候是印度的雨季,天天下雨,牛在街头走来走去,小孩们赤着脚在巷子里跑。恒河边上烧尸体的地方仍然日夜不间断地冒着烟。艾米觉得脏乱,成天待在旅馆里不愿出来,戴维就和简宁芬一起出去逛。哪里的巷子窄就往哪里钻,还真让他们看到不少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印度女人们给纱丽染色,一只牵着猴子表演的109岁的印度老人,还遇到一个拉小提琴的意大利男人在神牛广场上卖艺。简宁芬上去跟着琴声唱了一段,跳了段印度舞,周围围了一群虎视眈眈的男人。
第二天他们去阿格拉城的泰姬陵玩,从南门口出来就是贫民区。他们一路说笑着走过去,遇到一个几乎全身赤裸、只是在私处围着一团破白布的老头,全身像碳一样黑,黑得很脏,一双脚大得吓人。他躺在一个破板车上,周围全是五颜六色破破烂烂的布头和塑料桶。
天气接近五十度,老头像是昏过去了,又像是睡着了。简宁芬就停下来,摇摇他,老头子睁开眼,但眼珠转都不转一下。简宁芬就从兜里掏了一百卢比,放在他脸旁边。
刚刚往前走了几步,简宁芬就感觉头上被重重砸了一下,回头,见老头子叽里咕噜说着印地语,手势越比越大。戴维本能地挡在简宁芬前面,把老头子往后推,一群印度人围上来,对着简宁芬指指戳戳。一个懂英语的小个子男人说,我们不要你们英国杂种的钱!殖民佬!滚出印度!
简宁芬脸上毫无惧色,跟他对骂起来。艾米吓哭了。戴维立即掏出电话准备打给大使馆,结果从拐角处跑出来几个印度警察,拿着警棍冲人群一顿乱挥。骚乱过后,三个人跑到街角僻静处,简宁芬突然大笑起来,戴维一愣,也跟着笑起来。
后面的事情说起来也很简单。简宁芬把这两个人的关系搞乱了,但是她和戴维之间并没有发生什么。也许表面上什么也没发生,但本质上发生了。最起码是破坏了。这种破坏力是三个人都察觉到了的。艾米和戴维但是都有点混乱,而简宁芬却准备脱离他们俩的小圈子,跟其他从英国来的青年男女一起走了。印度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英国人。
当天晚上简宁芬跟戴维说,要和从诺丁山来的一群大学生去印巴边界,当地正发生军事交火,他们觉得那里很刺激。戴维和艾米当晚出于一种不可知的心理,两跑到酒吧喝了一夜的酒,在回到旅馆之前,从当地印度小贩那里买了大麻。
后来警察记录的他们的确切死亡时间是清晨六点二十分。死亡原因是毒品酒精服用过量导致的混合药物中毒。
简宁芬是在开往北部邦的火车上被警察带下去的。她很配合侦查,当晚她和另一帮人一直在恒河边上玩,也有不在场证据,当天就被放出来了,可那帮人已经先走了。所以她改变了行程,准备到中国。
四.
余庆庆和简宁芬逛遍了西安的各大古迹、寺庙,简宁芬看什么都很稀奇,看寺庙里香客们送的菜籽油也要拍一拍,佛像前的签筒也要拍一下,连木鱼都要拍一下。余庆庆说,这有什么好拍的,她就说,这是很有意思的。他们去了大唐芙蓉园,在草坪上睡了一下午。保安看是外国人,始终没敢赶。
去阿房宫的那天天高气爽,阿房宫在太阳的炙烤下黄烟漫漫。他俩大汗淋漓走了几百级台阶,余庆庆气喘吁吁看着阿房宫,回头对简宁芬说,这东西太丑了!
简宁芬拍拍他,说,多壮观啊!你看那个檐角,还有拱门,你为什么觉得它不美?
余庆庆不知道该怎么跟她解释,这种仿古建筑在他老家那里也有,县政府把整个政府大楼建成美国白宫的形状,外头用廉价的白瓷砖贴满,从远处看就像个不伦不类的怪物。
阿房宫早就被火烧掉了,这个他是看电视的时候知道的,现在这座巨大的土黄色怪物没有带给人一点点怀古的哀思,这种粗制滥造玷污了人们对几千年前那座宫殿的想象。
他跟她说,这所宫殿是仿制的,不是真迹。她耸耸肩,她觉得这不重要。余庆庆在心里感到失望。中国几千年前那种秦砖汉瓦的敦实古朴的美,那种建筑和自然融汇的美,外国人到底是了解不了的。他们看这一切觉得新奇,觉得美,是因为他们没见过更美的。他们也很无知。余庆庆这么想着,又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比她理解得更深,而她也不过如此。心情又渐渐好起来了。
有一天他们俩在碑林博物馆里逛。简宁芬看中国的碑刻是看不懂的,就找了导览来给她讲解,绕了一圈儿回来,发现余庆庆蹲在地上,看碑林的工作人员碑拓。
他的眼神在看碑拓的时候变得慎重和严肃,俨然是另一个人了。简宁芬站在一旁看着他。她一开始觉得余庆庆是一个中国下层社会的人,有点像是英国19世纪的工人阶级,粗野,无知,自卑,对她怀有某种程度的依赖。这两天他却显得有些不一样了。她问余庆庆,他们在干什么,他说,把碑上的字拓到纸上。
简宁芬就问,为什么要把碑上的字拓到纸上,余庆庆说,为了保存古人的文字。简宁芬又问,如果这些碑文没什么意义呢,要保存文字,拍张照片或者用笔记录下来不就可以了吗?余庆庆脸涨得通红,站起身来,有点语无伦次地解释,这是艺术,在另一个层面上。和内容无关的,中国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简宁芬心里觉得震惊,又有点好笑。这个中国的乡下青年,跑到一个另外的城市打工,却天性里有一些艺术的领悟力,尽管没法完全用语言表达。他就像是一个天生能鉴别艺术的人一样明辨是非。
她突然觉得小看了他。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