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万象

变味的边城凤凰:神秘“赶尸”习俗竟公开叫卖观看

www.sinoca.com 2013-06-12  人民网


  [提要]如今凤凰聚集着全国的生意人,盖客栈开饭馆,即使到了入夜,长街上依然到处是招揽游人的商户,游苗寨看赶尸,古来最神秘的民间习俗被公开叫卖开价。这里再不是那个封闭而神秘的湘西重镇,不过,沈从文笔下那个静逸的边城小镇,不是在八十多年前就消失了吗。

  1877年,年仅7岁的湘西神童熊希龄,跟随父亲远离家乡凤凰赴芷江求学,官场沉浮多年后成为民国第一任总理;1917年,“顶精于逃学”的沈从文小学毕业投身行伍,随部队顺着沅水支流游荡,最终弃武从文,名作《边城》至今是人们追忆凤凰的一扇窗;1937年,12岁的黄永玉拜别祖母,由一位乡亲带领,到长沙投奔事先并不知情的父亲,多年后辗转香港、北京画坛,成为一代鬼才画家。

  时光荏苒,凤凰小城鹅卵石铺就的山间小道上,送走了多少一腔抱负的少年郎,又迎回多少须鬓斑白的寻根者,早已无法计算。“我们那个小小山城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常常令孩子们产生奔赴他乡献身的幻想,从历史角度看来,这既不协调且充满悲凉……”多年以后,黄永玉在他的散文中这样写道。

  曾经的军事城堡

  独自乘坐通往凤凰的高速大巴,一点也不会寂寞,窗外高低绵延的茂林中常闪现三三两两的民宅,远处大片梯田修得十分整齐,与一般古城周边枯燥的荒山截然不同。1957年以前,凤凰还不通公路,以沱江镇为中心,向四面辐射有多条碎石或岩板铺就的古道,运输物资全靠人力挑运。“挑脚”驮着行李行走在丛林里,常遭到土匪袭击。

  交通闭塞的凤凰古城其实是一座修建在大山里的军事城堡,汉人居住城中,星星点点的苗寨散布于周边。苗汉边界自古就不太平,“五年一小乱,十年一大乱”。明清时期,中原人口激增后耕地紧张。城中汉人不断侵蚀苗疆,双方为争夺生存空间常兵戎相见,苗汉关系剑拔弩张。湘西贫瘠,每遇灾害,百姓常卖儿卖女,落草为寇,活跃在丛林山野之间,土匪的名号便流传下来。

  “围绕了这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五百余苗寨,各有千总守备镇守其间……落日黄昏时节,站在那个巍然独在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沈从文的时代,凤凰已没有了战备城的功能,但踪迹还在。

  如果想用一天时间逛遍古城的每个角落,显然是个奢望。以横贯其中的沱江向两岸延伸,密密麻麻的湘西小楼散布开来,看似混乱的排列实则极富规律。回龙阁古街是古城街道的中轴,而跨于江面的虹桥则是小城的心脏。从心脏出发,你可以进入一条小巷任意穿行,寻找地图上的那些古老建筑,古城的四座城楼以及红砂条石筑起的古城墙,都是流传几百年的明清遗存。当然,吸引无数游客来到这里的,还是散布城中的那些名人往事。凤凰出人杰,熊希龄、沈从文的童年故居至今犹在。

  军世家的从文理想

  民国之前,苗汉是禁止通婚的,违者不仅要勒令休妻,还要杖责一百。凤凰山高皇帝远,苗汉毗邻而居,并不会严格执行禁婚令,汉族上层纳了苗人妾侍大多秘而不宣,任其生子后隐姓埋名远嫁他乡。出生于1870年的熊希龄,父亲是位汉人,母亲却是位地地道道的苗族女性,他们的结合在当时也是惊世之举。

  记者到达位于古城文星街的熊希龄故居时,正淅淅沥沥下着小雨,身穿民族服饰的几个讲解员躲在棚子下用方言嬉笑着聊天,在安静的小院里格外清脆。

  熊家祖居江西,宋代移民湘西苗疆。1868年,祖父熊士贵升任军官后购置了这栋典型的南方四合院,包括院子在内有两百多平方米。没想到新屋购置不久,祖父就在出征粤西时殉国,父亲兆祥20岁承袭父职任镇镇标候补,后历次被提拔,至1901年去世时官至澄湘水师营统带,在熊氏父兄辈的军职中是最高的。

  清末,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一战成名,勇猛无人不知。军是湘军队伍中的一支精锐。世人言“无湘不成军”,这句话还有下句“无不成湘”。清代,镇镇(后改为凤凰)实行“屯田养勇”,全镇十万人口中有一万人常年兵役在身,凡有兵役的家庭门口会挂一块白木小牌,上面用红字注明服役人的姓名、年纪和身份。一条街看过去,几乎家家都有这样的门牌。吃兵粮,用性命挣前途,成为凤凰人的世代传统。熊家三代皆属军籍,但职位都不高,在凤凰城内,这样的军旅家庭不在少数。

  如今的熊氏故居中,保留了熊希龄出生的四柱床、幼年习文的书桌和笔墨古书。曾国藩治理下的湘军提倡文人治军,熊父一介武夫自愧无法融入其中,因而为儿子选定了一条弃武从文之路。熊6岁开蒙,据说只用三四天就将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天赋出众,被誉为神童。1891年,他参加乡试以第19名高中,阅卷官对他的评语是“边楚蛮荒,前无古人,才华之高,乃三湘有为之士”。正如父亲所愿,熊希龄的求学之路没有止步于湘西,他后来留学日本,游历欧洲,其学识和眼界早已超越了父辈,被家乡人称为熊凤凰。

  熊家住在这座小院的时间并不长,熊希龄7岁时,随全家赴芷江的书院求学,再没有回来。故居正屋为开阔式,没有大门,两旁的对联是熊希龄去世后,老友蔡元培手书。熊家宅院的每一个门槛都高过膝盖,故居的讲解员笑着说,门槛高证明主人的地位高,古代人们多穿长衫,进门时需要提起后面,门槛越高跨过时下弯的幅度也越大,对主人也越尊敬。

  熊希龄的子女迁居国外,这栋房子先后由当地人分散居住过,后由政府收回修缮,基本再现了当年的面貌。熏黑的灶台、小巧的石磨、被雨水灌得满满的太平缸,在这里,你看不到军的勇猛、也看不出政治家的睿智,有的只是边城苗汉人家浓郁的生活气息。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粽子现南北之争 媒体:甜粽已上天 咸粽需努力
下一篇:南京地铁乞丐自曝有两套房 赴港澳给孩子买奶粉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