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凤城机场等待起飞的拉-11飞行员王天保,并不知道轰炸机提前的情况。此时,他正在飞机的座舱里做着起飞前的最后准备。为了怕作战时不灵活,王天保脱下线手套放在一边;跑道上灰尘大,他把座舱的玻璃一一擦干净;然后又把三门炮都上了膛。“按要求应该是到了海上炮再上膛,但那时我们的炮不是按电钮上膛,而是手动上膛,三门炮要拉三下,时间虽然不长,但我怕真遇上敌机耽误事,就事先准备好了。”那次是王天保第一次上战场,时隔60年,当时的情景他仍历历在目。
就在王天保和战友们正在等待起飞时,轰炸机编队已经提前从他们头上呼啸而过了。到了集合地点,拉-11歼击机并没有与本应迎头飞来的杜-2轰炸机碰面。不明就里的王天保赶紧向附近空域搜寻。突然,他看到远处太阳下面有几个小黑点,连忙喊:“发现了,在我们右边,已经过去了!跟我来!”
王天保对记者说:“发现他们后,我眼睛一直盯着不放,生怕一放开就丢了。”王天保说,他们就这样一直盯着,一直追,等追上轰炸机编队后都到海边了。
不管怎么说,拉-11歼击机总算在轰炸机到达大和岛上方时追上了,但负责高空掩护的米格-15却没有那么幸运。
那天仍是刘玉堤和牟敦康所在的空3师7团执行掩护任务。原计划,米格-15应在15时4分从安东(今丹东)浪头机场起飞,15时20分到达大和岛东北25公里处的申弥岛上空,进行高空掩护。可是整个儿行动从一开始便早了4分钟,正在休息室等待出发命令的牟敦康和刘玉堤浑然不知。
60年后,当刘玉堤将军向记者回忆那天情景时记忆犹新。他是最后一个跟牟敦康说话的人。刘玉堤说:“机场旁有一个休息室是木头房子,里面是大通铺。冬天很冷,战斗前飞行员都在那儿休息。那天下午,我跟牟敦康正在休息室里聊天。当时我已经结婚了,牟敦康嘱咐我说:你都打下来那么多飞机了,别再莽莽撞撞的,大嫂都怀孕了。我说,不行,还得打……”
俩人正聊着,忽然听到警报响了,所有人都飞也似的往停机坪跑。休息室距离停机坪有一百五六十米,刘玉堤记得,牟敦康跑着跑着就吐了。刘玉堤说:“小牟,你能行吗?不行就别去了。”牟敦康干脆地答道:“行,走吧!”刘玉堤感慨道:“牟敦康一直胃不好,那天他之所以会牺牲,跟身体状况有很大关系。”
此时,刘玉堤发现排列整齐的轰炸机编队,已从他们头上呼啸而过。其实,这时候还没有到预定起飞的时间。为什么轰炸机会提前到达?当时刘玉堤顾不上多想,他们所能做的只有赶快起飞。刘玉堤回忆,当时他们也顾不上集合,谁先起飞谁就先向大和岛方向追去。
对于飞机而言,提前4分钟不是个小误差。纵使米格-15的时速是杜-2轰炸机的一倍多,要想在预定时间内追上它,也绝非易事。后来,当刘玉堤、牟敦康等人驾着飞机赶到大和岛上空时,发现已经打起来了。
空中搏杀
如今回忆起来,许多参与过第三次轰炸大和岛一役的老人们,都用壮烈来形容战斗场面。空战的时间很短,短兵相接只几分钟时间,仗已经打完了。60年,可以让许多片段随风消逝,但对于那一仗,当年的参与者们却无法忘怀。对于他们许多人而言,那是平生第一次参战,也是第一次经历生离死别。
15时7分,轰炸机编队比原计划提前4分钟来到了目标空域――大和岛上空。此时,匆匆赶来的拉-11歼击机编队刚刚赶到,米格-15喷气式飞机还在后面奋力追赶。
负责带队指挥的空8师24团一大队大队长高月明后来回忆,我们的机群刚到海上没多远,4架美军飞机就超低空从轰炸机编队下方而来。高月明记得,海面上湿度很大,飞机的燃油烧得不充分,冒着浓烟。当时,大家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敌机。
吴清江告诉记者,当他们飞过浪头机场时,看见米格-15飞机正一架一架地起飞,所以当有飞机从低空过来,他们都下意识地认为那是刚刚追赶上来的米格-15。可立刻高月明就发现那是敌机。低空而来的飞机突然来了个急上升,飞到1500米高空时,闪出一道红光。敌机向我们射击了!高月明一下子醒悟过来,立即向指挥所报告:“发现敌机!”
高月明曾回忆,开始指挥所不太相信,回答说:“是我们的飞机吧?不要搞错了!”
就在此时,负责直接掩护的拉-11歼击机飞行员王天保也发现了敌机:“就在我们左前方,一片白花花的飞机。”只一眼,王天保就看见四五架飞机。当时,王天保驾驶的拉-11伴随在轰炸机旁边,他看到敌机拉上去,又一下子俯冲下来。就在一瞬间,敌机开火了。
60年后,吴清江一边画图一边向记者讲解,杜-2轰炸机的性能和机组人员各自的分工。一架杜-2轰炸机中有四名机组成员,坐在前舱的是飞行员和负责投弹的领航员,坐在后舱的是通讯员和射击员。吴清江告诉记者,那时候轰炸机只有飞行员有一门炮,射击员只能靠机关枪还击。
轰炸机只能轰炸,不能像歼击机那样可以主动进攻,所以在没有歼击机掩护的情况下,轰炸机深入敌后是非常危险的。即便是在二战期间,轰炸机的坠毁率在各机种中也是最高的。
在执行任务时,通讯员和射击员负责飞机后面的安全,飞行员负责前面的安全,而领航员则要专心瞄准目标,不能心有旁骛。
吴清江记得,遇到敌机时他正在用瞄准具瞄准大和岛上的灯塔,当他打开弹舱时,看到右僚机左边发动机已经着火了,右边发动机也在冒烟。“坐在右僚机后舱的射击员王登龙正准备跳伞,身子已经探出机舱一半了。”吴清江说。此时,美国的F-86歼击机在轰炸机编队中上下穿梭,距离近得仿佛可以伸手碰到。吴清江至今还记得F-86翅膀上两道黄色的横杠。
战斗已经打响,大队长高月明让通讯员用无线电告诉大家:一定要保持队形,千万不要让敌人冲散了。当时轰炸机的瞄准器还很落后。飞机不能随便更改航线,否则领航员便无法找到正确的投弹点。因此轰炸机编队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也要尽量保持编队。吴清江说,他们有个战友后来在美国看到一位当时参战的美国飞行员的回忆录中写道:中国的轰炸机编队像“抱鸡婆”一样,越打越紧。这无疑是对年轻的中国空军的褒扬。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