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
如温瑞安所言:“古龙生前死后台湾还没有可跟他相比拟的武侠小说家。”古龙,还是金庸?这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疯狂阅读武侠小说的那批武侠迷永远的追问。古龙的小说不写神或魔,而写活生生的人和人性,古龙本人就是性情中人。今日,古龙后人宣布将57部古龙小说版权授权给大陆一家出版公司,希望“大陆的90后、00后们能爱上古龙”。
郭台铭
说起iPhone、iPad和大陆城市争相延请的招工大户,绕不开郭台铭。1974年,他找母亲借来 10万元新台币成立“鸿海塑胶企业有限公司”,38年后,鸿海精密集团成为世界最大代工厂。因为代工模式,他和鸿海集团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把鸿海从一个只有10名员工的作坊发展为员工超百万的产业巨舰,他的商业智慧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2012年,郭台铭又收购了日本夏普9.9%的股权。
汉宝德
他是台湾建筑师的导师级人物,也是极富行动力的文化学者。他先后投入建筑教育、建筑理论研究、建筑设计、古迹修护、博物馆经营等领域,在每一个领域都兼具视野和执行力,将其在各自方向上向前推进。其经典建筑案例有洛韶山庄、天祥青年活动中心、溪头青年活动中心、垦丁青年活动中心、“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联合报系南园度假休闲中心、台南艺术学院等,建筑师黄永洪、姚仁禄、姚仁喜、登琨艳等均是他的高徒。
郝明义
“除了爱情,没有任何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郝明义出版书,更推广阅读。他翻译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把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引进台湾。从阅读方法到目的,从图书内容到类型,他一一阐释。他让嗜读者节制,为悦读者架桥。以轮椅代步的他努力使阅读成为人们互相攀援的肩膀,使阅读者不再迷茫和孤独。
侯德健
一个被铭记又被擦拭过的名字。一个音乐里跳不过去的音符。他是台湾校园民谣时代的启蒙者,亦是中国流行音乐被遗忘的开门人。《捉泥鳅》、《归去来兮》、《酒干倘卖无》等一系列歌曲,曾让上世纪70年代的侯德健戏称“红到没对手”。《龙的传人》即便一次次远走他乡,依然是台湾音乐里“无声”的龙。
侯孝贤
他是世界级的电影大师,从1983年一部《小毕的故事》开启的台湾电影新浪潮,影响了此后众多年轻导演的创作方向和基调。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的“悲情三部曲”,第一次将台湾电影带上了世界舞台,并为此后的台湾影片开拓出一条“国际影展路线”。几十年来,侯孝贤坚持以匠人之心重现台湾人日常生活细节,以乡土电影为台湾历史写注,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记录台湾“社会真实”的最佳标本。
胡德夫
胡德夫,Kimbo,对原住民音乐来说是一个神话般的名字,几十年来坚持本土民谣吟唱与普及。他的歌声缓慢、浑厚,如拍打礁石的阵阵波涛,充满野性的生命力。2005年台北个唱,台下竟然坐满蓝绿两大阵营政要。他们听着胡德夫的歌成长,又因胡德夫而抛弃异见坐在一起。这是台湾民谣的力量。他的歌声,是太平洋的风。
黄声远
他是“社会建筑师”(张永和语)和知识分子,他不迎合大和快的时代需求,而是拆除围墙,缩小道路,用八年时间建一座火车站,营造友善城市。自1993年定居宜兰展开建筑理想以来,他在小镇上为当地人盖房、修路、设计景观、做规划,通过公共工程对当地进行环境改造,推动地方发展,创造了“宜兰模式”,成为台湾建筑界的经典案例。
黄氏兄妹
黄强华、黄文择、黄文耀、黄立纲,连同妹妹黄凤仪,都是黄海岱布袋戏家族的第三代成员。
黄强华、黄文择成立霹雳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以长篇电视单元剧形式演出布袋戏,开创“霹雳布袋戏”的时代。黄文耀创立“天宇布袋戏”,黄立纲、黄凤仪创立“金光布袋戏”,让布袋戏这种传统艺术和现代社会完美结合。
黄永松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台湾,黄永松却让自己慢下来,做一个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最初,他参与创办《汉声》杂志,希望“衔接古今”,竟坚持了41年。现在他把精力放在抢救大陆的传统文化上,却发现这里的破坏速度比想象中快――这令他更加马不停蹄地保护好东西。在宁波,在雁荡山,他所做的这一切只因为他相信“传统文化是救赎之道”。
几米
他为成人画童话书,是台湾绘本的风格开创者,引领了忧伤小清新式的漫画风潮。从《向左走・向右走》到《星空》,他的风格一以贯之,融温暖与孤独于一身,触动了当代人内心那根最文艺的神经。他的漫画不拘泥于纸本,跨界演变成其他的艺术形式,参加绘画展,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音乐剧,甚至衍生成主题公园,形成了独特的“几米现象”。
蒋勋
他早年以花卉、水景绘画深受欢迎,近年以美学家身份闻名遐迩。他评点“儒家文化对年轻人伤害很大”,也以传统文化传播者和继承人的身份行走江湖;他推崇名士风流,也是“平民生活美学”的倡导者。有人评论,他是一流的演讲者,音质通透、风度翩翩、辞通意达、用典如流;也有人批评他不精其义、错漏频频。他是台湾美学界、文学界的一个现象,透视出台湾思维中发现“慢”和“细小”的一面。
九把刀
他2000年开始写网络小说,也有六七本书进入大陆,但直到他亲自导演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公映,小清新电影打败了大制作,人们才如梦初醒地“发现”了他。他前63本书的销量加起来都没有“那些年”销量的一半。柯景腾同学创造了人生第一个引爆点,小清新们开始关注他未来的那些年。
赖声川
以近30年的剧场耕耘,赖声川创造出了全新的剧场文化,让话剧这种已现疲态的艺术满血复活。《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诸多经典剧目,不仅巡演场场火爆,成就现象级的表现,其录音带、DVD、改编电影、书籍等衍生产品也是长盛不衰,成为都会文化佳酿。
郎雄
他在银幕上塑造了最深入人心的中国父亲形象,尽管他最早是一个硬汉演员。李安说他有一张“五族共和”的脸,不论东方人或是西方人,看到他,都会想到中国父亲。《推手》、《饮食男女》……人们常常是通过郎雄来理解自己父亲的,他们总是不苟言笑、难以沟通,但在细微之处又处处为儿女考虑,在意想不到的时刻懂得轻轻放手。
李安
从民众到政坛,全台湾都是他的忠实粉丝,连战称他是“中国之光”,马英九把他升至“亚洲之光”。两次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凭借《断背山》更成为亚洲第一位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导演。不论拍华语片,还是拍英语片,李安不局限于本土,却成为台湾文化输出的重要环节,为华人在西方话语体系中取得一席之地。
李敖
李敖可以说是在大陆曝光率最高的台湾作家,也是被传媒消费最多的作家。通过上电视,他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自己擅长表演的一面。他自称把“知识分子”做得神气活现,并把知识分子的清议传统与现实结合得严丝合缝。人人看到他的惊人之举,少有人看出他的勤奋和真诚。
李宗盛
《凡人歌》之前,李宗盛是流行音乐家,这首歌之后,他成了生活家。生活最难得的是自嘲,学会自嘲,就是学会了生活。拉碴的胡子,粗糙的嗓音,随性的调侃,嘻嘻哈哈的邻家大叔做派,他堪称最没气场的音乐教父。他始终在传达一种理念:柴米油盐,喜怒哀乐,才是最真实的生活。不激进,不悲观,懂得平凡,才能提炼不凡。他是台湾音乐的生活范儿。
李祖原
他是“台北101”的建筑师,中国元素处处可见――每八层组成一个鼎的形状、“如意”形的裙楼顶楼采光罩、直径达四层楼的古钱币装饰、节节高升的意象等。他主持的李祖原建筑事务所,以中国符号为设计特色,并将这种建筑风格推到极致,实施在摩天大楼等西式建筑物上。其设计关注传统文化中的具象,但在功能性方面却争议颇多,他在北京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是形似巨龙的盘古大观。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