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贫富分化论(中等收入陷阱论)
在一二线城市,未来的贫富阶层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有房阶层”和“无房阶层”,房价,成为不同阶层之间跨不过的天堑。“脱实向虚”的结果,推动了资产价格上涨,进一步加剧社会分化。
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敦和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小庆,他认为金融资产的过快上涨会加剧贫富差距。
类似的警告来自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他表示:
一个人口大国在人均收入还不到发达国家七分之一的阶段,过早出现“脱实向虚”、“去工业化”趋势,不是一个好现象。因为中国未来可能面临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如何绕过中等收入陷阱。这种“脱实向虚”的趋势不仅不利于绕过“中等收入陷阱”,反而会增加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4.阻碍“供给侧改革”论
“供给侧改革”是未来中国经济改革最重要的战略,这项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把资金、人才和需求引导至新兴产业、符合消费升级的新领域。中国实体经济还有很多短板要补,眼下亟需的是再工业化或工业升级,而绝不是去工业化。
“脱实向虚”更深层次的危险性在于,它会导致实体产业的“供给侧”无人愿意改革,无资源用以改革,最后会导致“供给侧改革”的宏大战略沦为镜中花水中月。
8月15日,高层智囊、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人民日报发文称:
使资源更多地流向创新活动。尽管当前服务业所占比重已超过制造业,但制造业仍然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服务业中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等极易形成经济泡沫,吸引大量资源脱实向虚,削弱创新发展的能力,甚至导致金融和经济大幅波动,严重破坏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必须高度警惕、及时抑制各种形态的经济泡沫,把资源尽量引导到有利于促进创新、提升要素生产率的领域。
5.“系统性危机”论
现在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最怕的不是区域性危机,而是系统性危机,区域性风险易于控制和转移,但一旦系统性危机爆发,则其走向往往超过掌控范围。
总的来说,现在的“脱实向虚”还属可控范围,但其隐患不可不查,如果任由其像病毒一般渗透进各个角落,不仅会抽空实业的信心和资源,而且会像美国次贷危机一样产生全局性影响。
十字路口
在美国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之前,在日本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之前,都曾上演过“脱实向虚”的大戏,但无一例外,财富的烟花散尽之后,迎来的是沉重的打击。
归根到底,大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本,金融业必须以实体产业为依存,小地方如新加坡、香港的“脱实向虚”或许可以培育为地方的金融产业支柱,但中国、美国、日本是不可能的,任由“脱实向虚”的野马乱奔,结局可能一发不可收,金融危机可谓殷鉴不远。
而眼下,中国经济就站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上。
不过,过分悲观也没有必要,可以看到有关部门的反制措施正在出手。
7月份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要“抑制资产泡沫”,剑指资本炒作,其意味不言而喻。最近两个月,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管理层纷纷公开表态,要遏制资本“脱实向虚”的倾向。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8月份保监会全面收紧万能险在市场的流通(万能险可是宝能和恒大在资本市场上有恃无恐的一大利器),多家金融机构已暂停中短期万能险品种的销售,且额度大幅收紧。
保监会大刀一落,砍掉了“脱实向虚”运动领头羊的重要输血管道。从最近两个月人民日报、新华社的预警来看,狙击战才刚刚开始,更重磅的反制措施还在后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