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和食利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不要说年轻人,就是那些工作多年的人,如果未能持有资产,也会感觉自己越来越穷。这不是说食利者有多坏,或者剥削了谁之类的。其中有些人的确是靠特权致富,但也有很多人只是把赶上了泡沫的机会。
随着科技更新换代加速,年轻人其实更具竞争优势。即便学校教育滞后于市场需求,他们也可以更快地通过再学习适应市场需求。然而,尽管每一届毕业生都是更优于上一代的前辈,但是,每一届毕业生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房价收入比。也就是说,毕业越晚,离靠工资购房越远。当然,富二代可以不靠工资购房。
年轻人相对财富地位的下降,其实反映的是整体上致富环境的退化。一方面,整体经济增速从过去的10%以上,降低到现在的不到7%;另一方面资本的回报增速远超人力的回报增速,两项相加,更可见资本相对于人力的优势在快速上升。
这说明什么?说明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源更为稀缺。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现在不是到处都说产能过剩、资本过剩吗,怎么还资本稀缺?其实,所谓的资本过剩,只是某些行业过剩,但更多行业资本是稀缺的。所以,民间借贷利率高,民营企业融资难。某些资本过剩其实是资本配置错误,是畸形地集中到某些行业。
“人赚钱难,钱赚钱易”正成为越来越多没赶上泡沫盛宴者的感慨,这句话也形象地反映了人力资源所得回报的相对下降。这对于在人力资源上占优的年轻人来说,不是好消息。
要提高年轻人致富的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资本充裕起来,而不是畸形地集中在某些行业。由资本来争夺人才,造成资本的回报相对下降,人力的回报相对上升,年轻人才会有竞争优势和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
资本和全球化“该当何罪”?
就国际而言,年轻人变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背景。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穷了?现在大家提及最多的说法,是引用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其著作《21世纪资本论》中的观点:劳动回报永远跑不过资本的回报。即:社会资本回报率远高于劳动回报率以及平均的实际经济增长率。除了世界大战等非常规影响因素缩小不平等差距外,财富分配一直以来都是向少数富人阶层聚集,50%的国民收入都来自于前10%的收入者。年轻人作为不拥有资本、或者拥有极少资本的社会阶层,靠劳动赚取回报永远比不上那些坐拥资本的富人阶层。
在中国,“资本为王”影响年轻人收入的现象也存在,并且金融市场不完善产生的一系列“财富门槛”放大了这种影响。提到年轻人的生活水平,离不开谈购买力,如今通货膨胀,物价水平上涨,以及高涨的房价让年轻人的购买力跟不上“拍”。只要手里的资产回报率够高,就能跑得过通货膨胀,然而,现实中,高收入群体有更多的方式和手段抵御通货膨胀,而低收入群体的年轻人则相对劣势。研究发现,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形成了规避通货膨胀的财富门槛,富人才有资本谈保值增值,而通货膨胀又在事实上提高了这种财富门槛,进一步加大了收入差距。在这一过程中,年轻人首当其冲。
其次是全球化。在收入、财富分配以及被动性结构变革的成本和收益方面,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增长模式在过去20年间都存在问题。全球化和某些数字化技术导致了工作和收入的两极分化,对各个国家的中产阶级都造成了持续的压力。而中产阶级的重要基础是年轻人,包括联合国定义的55岁以下的年轻人。
最近的一个案例就是英国“脱欧”派的胜利,虽然民众的不满是合情合理的,精英的错误也是不能回避的,但民粹主义开出的药方却是错误的。贸易保护、劫富济贫、孤立主义实行起来很痛快,甚至在短期内会有一定效果,但从长期来看一定是不利于国家发展的。
根本出路在于让年轻人向上流动
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贫穷的本质》提出一个重要观点:贫穷的表面原因是因为财富的匮乏,但其深层的原因是因为社会机会的不平等。而这种机会的不平等会让那些原本有可能凭借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改变经济状况的穷人失去重要的脱贫机会。什么叫做机会不公平?作者举例说,当人道组织为非洲贫困地区的农民提供化肥援助时,使用化肥的贫农都获得了较好的收成,但第二年持续使用化肥的贫农数量却远远低于预期。调查人员一询问,才知道很多获丰收的农民第二年依旧难存下足够的钱购买化肥。越是贫穷的人群,意外开支越大。
因此,最重要的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是否比以前更贫穷,而是他们有没有机会可以改变这种状态。但正如调查所显示的,多数人对此比较悲观。72.4%的人自认为其收入增长速度既很难跑过通胀速度,也很难跑过其他人群。
在一个社会里,最重要的是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只有保证人人皆有成功的机会,那么即使现在年轻人处于相对贫穷的状态,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真正可怕的是,即使年轻人意识到自身的贫穷,却是无论怎样的努力和勤奋都不足以改变,这才是最为可怕的事。
在这一层意义上,解决青年群体的贫穷现象,重要的是创造公平环境,提供机会,让年轻人自己可以改变命运,而不是等待就业保障或物质补助等。同时,在当下的社会里,还存在不少门槛,拦住了年轻人的“中产之路”,比如收入不平等、通货膨胀、房价上涨等有可能还将持续。因此,给予年轻人实现有限收入保值增值的机会,就显得非常重要。
为贫穷的人创造一个更良性的社会经济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扶贫逻辑。以教育为例。众所周知,富人通常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教育程度低造成穷人就业的困难,因此,不得不谋生的穷人们只好跻身为城市非正规经济大军的一员。地摊、小贩、打零工等等活路成了这些人主要的谋生手段。但这些价格低廉的工作实际上无法让他们积累足够的储蓄和资本,他们的后代实际上也没办法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也没有经济能力独立创业。如此,贫穷的恶性循环依旧世世代代在延续。从这个角度看,为穷人提供充分的机会才是扶贫真正该着手的事情。
英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帮助青年人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性,在2011年发表了《开启大门,冲破障碍》白皮书,其中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了“基础”(5岁以下)、 “在读”(5-16岁)、“过渡”(16-24岁)及“成年”(24岁以上) 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政府都会制定相应的政策帮助处于弱势的群体,实现向上流动。这一意识和举措或许值得借鉴。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