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财经证券

不愿勒紧裤腰只想印钱 美日货币大水漫灌害全球

www.sinoca.com 2012-09-21  中国网


  美国、日本最近大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先是美联储9月中推出QE3;9月19日,日本央行又宣布扩大资产购买规模等。专家指出,美日两大世界经济体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扩大货币发行,将增加各国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并将美元贬值压力不断转嫁给其他国家,进而加剧全球金融动荡。

  想用货币放水救经济

  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此轮量化宽松举措力度很大。首先,直接将联邦基金利率的超低区间保持到2015年年中,时间跨度长;其次,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两年就是9600亿美元,规模大;再次,美联储将继续执行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扭转操作”,并继续把到期的机构债券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本金再投资。

  “美国经济不景气,第二次QE没解决问题,现在又推出了第三次。QE3推出有利于刺激美国经济,进而带动世界经济复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谢太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美国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其GDP占世界GDP的1/4,美国经济被刺激起来才能带动世界经济。

  谈到日本,谢太峰认为,日本经济一直萧条,再加上地震等因素更是雪上加霜,所以他们要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据了解,9月19日,日本中央银行决定进一步追加货币宽松措施,将用于购入资产的基金规模扩大10万亿日元至80万亿日元。这是今年4月份以来日本央行再推货币宽松措施。日本央行还决定,将作为基准利率的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继续维持在0至0.1%的实质零利率水平。

  加剧世界各国通货膨胀

  美日为刺激本国经济大肆“量化宽松”,殊不知会带给其他国家很多麻烦。最大的麻烦就是引起其他国家也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加剧各国通货膨胀。

  谢太峰说,美国推出QE3后,毫无疑问要增发货币,大量美元通过进口商品流入他国,其他国家美元相应增加,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必然加大货币投放量来收回这些美元。通过这个链条可以看出,美国增发货币的结果是其他国家也将增发货币,进而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形成通胀。

  “如果通过 QE3美国经济成功复苏,美国的需求就会增加。美国是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其他国家是靠向美国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 谢太峰说,现在世界经济就是这样的格局。以前美国实施量化宽松后,本国的CPI(消费价格指数)往往涨不起来,原因是美元流入他国换来了消费品,发展中国家因此商品减少,美元货币增加。美国的通胀风险转向了其他国家,一方面带动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这些国家的通胀。日元是世界三大货币之一,其量化宽松对世界通胀加剧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国大量印钞,引发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加剧其他国家通胀压力、汇率波动,推高资产泡沫的同时,对自己却颇有好处。专家指出,美元超发可使美元贬值,美元贬值使得美国海外债务缩水、美元汇率走低,有利于实现美国出口倍增计划。“世界很可能已经进入一个中央银行印钞票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表示,由于欧洲国家、美国还有其他的一些国家没有在政治上、经济上通过勒紧裤腰带搞发明创造来还债的决心、意志和能力,只好通过印钞票的方法,通过通货膨胀的方法,把他们的债务“胀”没。

  转变增长方式应对风险

  美日的宽松货币政策将使中国稳增长、控通胀的目标实现难度加大。谢太峰认为,中国当务之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过分依靠出口的局面,通过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增长。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需求,在投资上要避免追求短平快急功近利的项目,不能依赖房地产,要加大自主创新;消费方面要解决收入两极分化的问题。

  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戴道华指出,要改革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减低全球对美国国内政策的风险敞口,摆脱被美国国内政策所驱动的种种风险。但在当前欧洲深陷主权债务危机漩涡,日本自顾不暇,发达国家货币难有作为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无疑是较有可能成功且较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手段。

  余永定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人,我们不得不担心,美国进行货币贬值的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债权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加快自己的调整速度,加快经济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来源:人民日报)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关于美国大量印钞的迷思
下一篇:未来十年内中国将以1318座摩天楼总数傲视全球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