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封面。
徐明父子在庄河
徐明是大连庄河人,庞大的实德系的核心企业最初都在这里孵化,这里有他跌宕故事的前传。
主笔 吴丽玮 魏一平 摄影 黄宇
丁屯的徐家色彩
徐家的老宅子掩映在一片黄豆庄稼地里。久未来人,石头房顶上结结实实织出了一张蜘蛛大网。和四邻的敞亮院落比,徐家的老房子显得破败不堪:窗玻璃只剩下半扇,屋里堆放的稻草伸出了窗子;屋后的小门是进家的唯一通道,邻居家的黄豆地掩埋了徐家的正门,一直延伸到老房子跟前。从外面看,小屋只有十二三平方米,幼年时期的徐明和他的爸爸、妈妈、奶奶以及其他三兄妹住在这里。
村里人告诉我们,每年元宵节、清明节、寒衣节,徐家都会回来放炮或祭祀。徐明的爸爸徐盛家每次都来,即使在今年3月徐明消失后,徐盛家仍在清明节带着两个儿媳妇回来给祖坟烧香。“每次徐家人回来村里都非常热闹。”村里的退休小学教师孙桂芝告诉我们,“他家的车还没进村,村民就开始嚷嚷,徐家人回来啦!所有村民都赶紧出去看热闹,把他们围在村中间。元宵节时他们会装好几车烟花来,在村里放。徐家老大徐斌小时候是我教的,一般他们放完炮或者给祖坟烧完香都会到各家坐一坐,唠唠家常。徐斌经常到我这来,有时候徐明也来,但徐明一般都比家里其他人来得晚,有时候晚上才开车过来。一般他们都待不了一会儿,就让闻讯而来的村干部接走了。”丁屯距离县级市庄河城区约18公里,老宅子没法进人,徐家人都是当天返回,从不过夜。
徐家在村里享有至高权威,首先是他们为村里做的实事。2002年8月徐明以实德集团的名义为村里修了一条路,从村口出发向西南方向一直延伸到高家堡立交桥边,桥下是鹤大高速公路,全长近1.5公里。村民说村口外原是一条土路,“下雨就淌水,冬天就走冰排”。即使这条修好的路也依然不够平坦,但村民都念徐家的好,30多户人家几乎都清楚地知道徐明给这条路投了50多万元,其中40多万元用来修路,10万元左右修了两座矮矮的小桥,一座在桥头刻着 “学子桥”,一座刻着“思乡桥”。除此之外,徐明还在丁屯所属的光华村重建了自己曾就读的小学,起名叫“太保实德希望小学”。学校的一位退休教师告诉我们,之所以叫“太保实德”,是因为太平洋保险出了大头,实德只出了小头。2003年,100多万元的投资建起了三层教学楼,12间新教室,让一个班级里的20多个孩子有了充裕的空间。另外,徐明给村里投资的医院也让村民津津乐道。
徐家的声望更是来自徐盛家的个人魅力。70岁的徐盛家在村里同龄人中文化水平最高,村民刘玉红说,徐盛家在小孤山中学初中毕业又考上了北京的中专,对口的是分配到灯泡厂工作,但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学校黄了,解散之后就回来了”。徐盛家先是被分配到生产大队的油坊当会计,“乡上觉得他工作好,能力强”,1978年被调到工业办公室当主任,同时也是办公室下面的机械厂厂长,每个月收入三四十元,厂子里的产品都是往外走的,大多都是工业用机械,村民徐经玉只记得唯一一个农业机械是大型粉碎机。徐盛家的工作得到县里的认可后,调到庄河镇工作。在村民眼中,这时徐盛家已经成了小小的丁屯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官”,给丁屯挣足了面子。徐盛家自走出去后,也成了丁屯村民最可依傍的靠山。村民丁吉堂说,他是丁屯受徐盛家恩惠最多的人。“2003年我出车祸,肇事的是庄河电力局的车,受伤严重,但对方不给赔偿。起诉到法院,法院说我这情况应该住院两个月,但我住了5个月,医药费都由我自己承担。后来找了老徐头,他托人找关系,最后法院判由对方负全责,承担我的全部医药费。不光如此,住院期间他还经常去医院看我,这几年我身体不好住院时他也总来看,每次去都给塞500块钱。”问他们为什么有事不找现在的村干部,而去找离开村子的徐盛家,丁吉堂说:“村干部?那都是个摆设,根本不管事。老徐头可是真给办事啊!他当了大官,认识的人多,门路也广,丁屯人去找他,他都很热心。”
徐明的母亲于桂珍在村民们眼里的形象,也好似生产队里的“李双双”。于桂珍也读过初中,是村里妇女中的高学历,曾当过妇女队的“大嫂队长”,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带着几个妇女到各家宣传计划生育,动员妇女去做结扎手术。孙桂芝向我们回忆说:“她相当会说话,有文化,还挺义气,在妇女中有一定的威信。谁家婆媳闹意见,都愿意找她去调解。”徐盛家还有两个弟弟,他的父亲死后,母亲轮流跟着三兄弟生活,“转了一圈,老太太就觉得大儿子徐盛家这好,其他两个儿子家再也不去了,就在大儿子这过”。孙桂芝说,改革开放刚开始,于桂珍还在丁屯开过一家小卖店,“她是第一个开店的,她会写字,会算账,还会打算盘”。
在这样的家庭里,村民对四个孩子的印象也是“不打人,不骂人,相当乖巧”。大儿子徐斌5岁就上了小学,孙桂芝说,徐斌聪明,虽然年龄小,但一直是优等生,后来考上了武汉一所电力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丹东水电站工作。两个姐姐徐文革和徐清华成绩较平庸,小儿子徐明“成绩也不错,是前几名,但不是第一”。孙桂芝说,徐明上五年级时,正好赶上小学五年制向六年制改革。校长亲自分班,一半人留在五年级,读完后直接毕业,另一半人还要升入六年级再读一年小学。徐明分在了前一半人中,也就是他自称的“小学、中学、大学全都提前一年毕业”的一部分。读完小学后,徐明在光华村的二十中读了初一,之后就随父母举家迁到了红光村,在庄河一中开始后续的学业。
1982年,村集体土地分包到户。徐家因为徐盛家有工作,能够分到土地的劳动力只有于桂珍和徐明奶奶两个“半劳力”,每人可分2.6亩的承包田,四个孩子还未成年,只能分到每人2亩的口粮田。不久后徐明奶奶去世,徐家举家迁到了红光村,分地也几乎成了他们早期参与的最后一件村事务。
在我们的走访中,徐明也只把丁屯当做自己的唯一故乡。徐家的老房子还留着,地也由同族的亲戚在耕种。去年清明节他最后一次回村时,还专门对丁屯的负责人徐经玉说起要给村民家中换红房顶的事。“光华村的王庄屯和下卧龙屯已经通过国家扶持换了红屋顶和塑钢窗,徐明让我去统计一下村里有多少户需要换,他说他的厂子就是干这个的,别的钱都不用出,老百姓出个手工费就行了。我统计了一下,有些家庭已经换过了,总共需要换的不到30户,总共得五六十万元。” 徐经玉早早统计好数字,等待徐明下一次回乡。徐明还有一项承诺尚无法兑现。光华村村干部说,2010年村里的柏油路因为修国道出现了一段损毁,徐明为此向村里捐款30万元,用于绿化和道路修整,当时他还承诺2011年再捐30万元,但直到2012年初村里都没拿到这笔钱。春节后,村里人曾打电话给徐盛家询问此事,徐盛家说,公司最近忙,会尽快研究此事,之后又杳无音信了。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