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铁供货商的兴衰
财新《新世纪》 2012年第2期
威奥由“点装”而兴,因涉张曙光案而被查;创始人孙汉本现在远漂德国,留下巨额债务
财新《新世纪》 记者 王晨
近三年来,威奥大举扩张,频建厂房,上马各种项目,最终陷入成本和管理失控。 如今,在青岛威奥轨道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威奥)的会议室里,仍挂着孙汉本与张曙光的合影。但威奥已今非昔比。
在过去的三四年间,威奥在高铁内装市场异军突起,在铁道部“点装”订单的支持下,威奥一度风光无两:地方政府支持、银行支持,甚至北车集团下属的北车租赁也为其提供了数亿元融资款。在最辉煌的2010年,威奥在唐山盖了近10万平方米的厂房。
2011年2月28日,铁道部运输局原局长张曙光被停职审查之后,数家与其关系密切的民营高铁供应商负责人相继被调查,据财新《新世纪》了解,至今有三位仍在国外。“在国外”是公司的对外说辞,实际是个众人皆知的敏感暗语。
孙汉本即是其中之一。张曙光案发后,孙汉本曾经被调查一个月之久,结束调查之后,孙汉本即和妻子远避德国,至今未回。
“点装”,即点名装配,是铁路行业的潜规则之一。2008年,在铁路内装市场积累不多的孙汉本,大举拿下高铁内装件订单,一度成为中国北车集团内装配件的垄断供应商,惊煞业内同行。孙汉本有张曙光等人在背后撑腰,被铁道部“点装”的消息在业内流传开来。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2011年铁道部刘志军、张曙光被立案调查,高铁市场超常规发展也戛然而止,铁路项目停工、拖欠供应商欠款之事层出不穷。当初孤注一掷“豪赌”高铁业务的威奥旋即损失惨重:拖欠银行贷款6亿元、北车租赁贷款3亿元,而资产总值及应收欠款也仅为9亿元;2011年初以来,新订单绝迹,仅靠老订单维持,大量高成本的设备、厂房闲置;公司陆续裁员超过三分之二,人才也大量流向竞争对手⋯⋯
从2004年起,为人豪爽、出手大方的孙汉本,在铁路系统网织了良好的人脉关系,搭上了高铁对外合作、快速发展的便车,也踏上了一条极盛而衰的不归路。
威奥的几度沉浮,正折射了一个民企高铁供应商的兴衰命运。
白手起家
孙汉本1954年出生,与妻子宿青燕上世纪90年代同在青岛南车四方厂工作,最初孙汉本是南车四方研究所的一名工人。90年代末,二人下海,成立了一家进出口铁道零配件的贸易公司。
2002年,孙汉本夫妇成立了威奥装饰,由贸易领域开始步入实业,注册资本120万元,主要制造加工铁路配件及办公家具。据早期员工透露,这个时候的威奥装饰只是一家很普通的小企业,主要靠孙夫妻二人在南车四方的关系,做一些小额的订单。“那时工厂的条件很艰苦,冬天温度很低,有的零件加工时需要工人用手捂热,才能继续操作。”
在创业初期,孙汉本显示了突出的性格特点:为人豪爽,做事不惜血本,这为其迅速积累了人脉。威奥装饰早期一管理层人士对财新《新世纪》记者透露,孙汉本在业内为人口碑不错,虽然早年已离开四方厂,但四方厂的人只要有事请孙汉本帮忙,不管他是否认识都会帮。
那时孙汉本并未有机会接触铁道部的高层。2003年左右,孙在一次青岛会议上认识了铁道部的一个小职员,于是热情地给他买了回北京的机票。当初的小职员感念这张机票,后来铁道部如有合作的项目,时常想着孙汉本。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位铁道部小职员升迁后,给孙汉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自此,只要有铁道部的人到山东,孙汉本就会交给自己的司机5000元接待费,并让司机一定把接待费花完。“不管对大领导还是小领导,孙汉本都会帮人家提包,姿态很低。”一位和孙汉本相熟的人士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说。
2004年,孙汉本迎来了事业的转机。这一年,铁道部开始实施装备现代化项目,成立了动车组项目联合办公室(下称动联办),通过招标的方式,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铁路设备制造商的技术。威奥装饰相机而动,与瑞士罗美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青岛罗美威奥新材料制造有限公司(下称罗美威奥)。
2004年10月,铁道部完成了第一单国际招标项目,并提出了明确的国产化目标,此际张曙光也已从沈阳铁路局调任北京铁路局,并升至铁道部装备部副部长兼高速办主任,负责高铁技术引进。
瑞士罗美公司在国外是西门子的配件生产公司,生产玻璃钢。从2005年开始,北车集团的唐山机车车辆厂(下称唐车)在铁道部的组织安排下,实施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与德国西门子合作,研制时速300公里以上的CRH3型“和谐号”高速动车组。2006年年底,罗美威奥以国外西门子配件公司的身份顺利拿到了唐车的订单,合同额1.47亿元,成为孙汉本的第一桶金。
孙汉本的野心不止于生产玻璃钢。2007年,威奥装饰改名为青岛威奥轨道集团。由于当时威奥集团之名已有人使用,企业名称变更申请只能加上“轨道”两字才得以通过。在经营范围上,威奥也越来越有集团的气魄,短短三年,它的经营范围扩张至铁路内装和轨道门领域。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