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意大利西北重生的中国石匠
加利福尼亚和印度班加罗尔的知识全球化开启了硅谷和互联网业的未来;在皮埃蒙特的山谷里,劳动全球化则拯救了意大利的传统行业
在米兰,短短几年,中国商人就占领了一片靠近中心的古老城区;普拉托,在整个城市的嘟囔声中,裁剪和缝制服装的中国工匠们,跟当地企业默契合 作;南边的马泰拉,杏仁眼的中国工人们挽救了当地濒临衰退的经济。但中国移民的力量,在巴纽洛-皮埃蒙特(位于意大利西北部的库内奥省)这样荒凉的地方, 表现得更加突出。
行政长官马纳韦拉说:"他们到这里来之前,在电视里都很少能见到中国人。"
巴纽洛除了靠近另一个山谷里、同样也有中国工人的小镇子巴尔杰,离其他一切都远:远离城市,远离高速公路,远离都灵、库内奥。
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知道的,这里有他们的工作机会:肯定是听了某个堂兄的建议,说有个朋友的弟弟,认识一个在这里工作的人。另外一种说法更玄乎,说第一个来这里的中国人,是在米兰偶然发现,工人们铺的石板跟自己家乡的一样。
继第一个人之后,来了许多人:他们在自己家乡就开凿花岗石,身体精瘦,全是肌肉和筋脉,硬碰硬地敲打露赛娜石头。在巴尔杰和巴纽洛,有近千名遵 纪守法的中国人在那儿默默地辛勤工作着。但当我们问一位酒吧招待对他们的看法时,她摇着头说:"顶多喝杯咖啡,其他的就好像根本不存在。"
"这活儿只有中国人能干"
从露赛娜-圣乔万尼到巴纽洛-皮埃蒙特,再深入到巴尔杰,一路上都可以听到敲击石头的声音。中国石匠在将巨大的层状片麻岩(官方名称露赛娜石材)敲碎,用来铺垫半个欧洲的道路,或者加工成薄片。
据说他们非常封闭。为了接近他们,我们想,最好的办法是通过雇佣他们的企业主,但似乎也没那么容易。几经周折,一位年轻、随和、来自石材世家的企业家在匿名的前提下,答应跟我们聊聊。
他的企业比较小,6名雇员按种族分工:5名中国人加工石材,意大利人开卡车,把5吨或10吨的大石块拉进来,再把5厘米或10厘米厚的石板拉出去。
以前不是这样:"十几年前我们用两名当地人。后来工人退休了,没有人愿意接这个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他基本打算关门了。公司本来就小,谁也不会觉得缺了它不行。但这时候开始有中国人来到这里:"听说他们活儿干得很好,从不惹是生非,而且他们的生产效率是前所未有的。"
连"早上好"都不需要说:只要给他一把凿子,再给几句指点,这些刻苦不倦的工人们,从文城的山里跨越半个世界,来到皮埃蒙特的山区小镇,找好花岗石的纹理,持续不断地以规则的节奏敲凿石块。
对巴纽洛来说,这是个转折点。加利福尼亚和印度班加罗尔的知识全球化开启了硅谷和互联网业的未来;在皮埃蒙特的山谷里,劳动全球化则拯救了意大利的传统行业。
企业主告诉我们,"中国人来这儿之前,我的企业一年营业额只有7000万里拉(约合3.6万欧元),现在超过了100万欧元。"他还说:"别说 我们不给意大利人提供工作机会,我确实试过,来干了两天,第3天就因为腰痛歇在家里。连罗马尼亚人、摩洛哥人都干不了:这活儿只有中国人能干。"
总是在野外工作,这个古老的行业,经历几个世纪,却没有采取什么技术措施来减轻辛苦:冬天,在工作的地方放一只铁桶炉子;夏天,用伞稍微遮挡一点阳光的照射。
这些年生意做大了,但除了换了中国人之外,其他的都没变:"唯一不同的是,现在剪切机和打孔机带有吸尘器,以避免产生太多灰尘。但寒冷、酷热、噪音和辛苦一点儿没变。"
中国人来了之后的另外一个变化是:"以前工人们拿工资,自从中国人来到这里之后,都变成计件制了。"
在这家企业里,中国工人按照产量的多少,多劳多得,每天测量加工石材的尺寸和重量。每100公斤的马赛克或用于装饰墙壁及人行道的石板付1欧 元,100公斤用于铺路的方砖付1.4欧元,最大的石板每平方米付7欧元。收入最高的,一个月能挣3700欧元;少一点的挣2700~2900欧元。
企业主说:"我们之间的关系是,80%的利益,20%的好感。他们管我叫头儿,当我请他们称呼我的名字时,他们回答说:不喜欢头儿?那就叫老板。"
但他觉得,中国人是最好的雇员:"从来不耍滑头,从来没有找我预支工资,他们到这儿来是为了干活,只想挣钱,跟我一样。"
当这位企业家跟我们讲述这些事的时候,他的雇员们在不停地敲凿着石头:缓慢,准确,连续。似乎是个和谐的队伍,但事实上却极不稳定。"我换过至少35人。因为,只要别人多给哪怕一个欧元,第二天他们就会辞职。"
除了一位工人,他在车厢里躲了一个半月才来到意大利,10年来一直以同样的节奏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现在他们已经成了朋友:"不,应该是兄弟:他是一个难得的人,在巴纽洛买了房子,有3个孩子,肯定他不会让孩子们再干石材了。"
虽然钱挣得多,但到了50岁就是偿还的时候:腰损坏,肺里堵满灰尘,这不是一个让自己孩子接班的工作。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