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没法解决吗?
水均益:完整和成熟完善的新闻频道,应该有专栏,像BBC,恨不得一年就拍一个专题片。可现实是,我们做不了。
2009年之后,新闻频道大发展,强力推行碎片化、资讯化、短平快,这种策略我完全可以理解。
但中国很多事情往往容易走极端,要求“去栏目化”,结果《纪事》、《百姓故事》、《高端访问》……统统没有了,等于完全退回原始状态。
好的东西,好的土壤,一旦被毁掉,你想重新把它建起来,是很难的。当一个马力十足的火车头开起来,你突然让它停下来,或者说突然让它拐一个大一点的弯,很难。
“我们被收视率逼的”
南方周末:在央视的新闻节目里,国际新闻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水均益:长期以来,国际新闻处于边缘化的状况,或者说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我在《焦点访谈》的时候,节庆日和一些特殊日子,国内题材没法做,就跟我说,那就多做几期国际吧。从重视上来讲,比如从国际新闻节目的经费,人员的配置,包括栏目时段安置,最后的所谓考评来看,概念里面没把你作为主流,这是持续多年的。
南方周末:国际新闻的尺度是不是比国内新闻大?
水均益:这是个误区,以为国际新闻比国内新闻更开放一些,报道的空间更大,其实完全不是。
到了这个时代,新闻不应该被简单划为国际和国内了,很多事情是国内国际跨界的。马航这个事,你算国际还是国内。
对比以前,现在还是有了进步,以前是一刀切,直接不能做。“9·11”的时候,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在现场直播,我们个个都跃跃欲试要上,但只能看着那个楼在烧,要塌。最后一律不能播,小白(白岩松)也有这个体验。“9·11”发生的时候是北京时间晚上10点多,我一直扛到早上六七点,天亮了。等到最后确认没戏了,才悻悻然回家。
南方周末:理由是什么呢?
水均益:不好拿捏。央视是国家电视台,代表中国的态度,可能会引发外交层面的问题;再后来的伊拉克,包括后来的叙利亚、埃及,逐渐逐渐好一点,可以直播,做个三五天。
这些新闻往往跟我们的对外政策、对外立场有关,各种各样的平衡、权衡、考量有关。你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但反过来从新闻角度讲,你又会觉得百思不得其解,只是一个节目,至于吗?
南方周末:这时候怎么说服自己?
水均益:我在央视工作二十多年,从新华社工作算起,我参加工作快30年了,我努力地在理解,努力地在适应。这么多年,我没变成一个老油条,还怀着对新闻的执著和追求,甚至是一往直前的感觉。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老百姓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国际新闻的市场越来越大,各种媒体,无论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包括网上的媒体,都在努力适应这个趋势。各级都渐渐领受到老百姓的需要。
我们做的是新闻,当然希望它符合新闻规律,但是事实上,你又不能。无论《人民日报》、新华社,还是中央电视台,我们不能摆脱我们的身份:我们是国家电视台,我们是国家通讯社,我们是党报。哪怕你说“本台观点不代表外交部观点”,外媒和外国政府依然会拿你的新闻报道当官方表态。往往纠结就在这里。
南方周末:国际新闻已经成为下一个新闻主战场,越来越多的同类节目出现了。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水均益:国际新闻现在是热点,但我们好多老百姓,其实是选择性地接受信息,而且想当然地认为,世界就是那样。
我做《环球视线》时特别有体会,我们一度被收视率逼的,只有做枪长炮短,比如我们一个歼20,一个军演,或者我们跟日本在钓鱼岛上的问题,跟菲律宾在黄岩岛上的节目,收视率噌地就上去了。
收视率的压迫会影响你对新闻的选择,让你不得不去关注这些东西。更大量的国际新闻,观众感兴趣的很少。
也有些国际新闻收视率很高,做的都是国外的奇闻异事,一个蛇把一个蟒吃了,大家大晚上看看,热闹。但是健康的世界观,靠这样的节目永远无法建立起来。
南方周末:什么是健康的世界观?
水均益:比如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或者美国真正的某种页岩气的发展,欧盟一体化进程当中,英国为什么不愿意被卷入到欧盟里;外头到底怎么看我们中国……你了解吗?
在我的书里,我试图写西方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去法国戛纳采访G20的时候,国内媒体当时都报道,欧洲不行了,要完蛋了,民不聊生了。什么呀,戛纳海滩上,商店生意兴隆,大街上车水马龙,人家在享受蓝天大海和红酒。哪个国家哪个社会没有穷人,什么叫一派萧条,西方的穷人是什么概念?我们根本不理解。
这些问题你想关注,但是你要做了,你看着吧,收视率掉到很恶心。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