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在《天下收藏》里砸了六年“赝品”。2012年8月算是第一次“砸出了问题”。收藏家姚政和他的30个朋友痛心疾首,认为王刚砸的“90%是真品,30%是珍品”。图为被砸“赝品”。 (中藏网 供图)
郑和的热水瓶?
“《寻宝》和《鉴宝》没有任何关系”。两个节目一个前脚停播,一个后脚开播,《寻宝》制片人张国英总得向人解释。2008年他着手策划《寻宝》,节目一个也没看:“中央台不会学地方台的东西,我们只学人家原创的精神。”
张国英做《寻宝》的初衷是“上门服务”:“你不可能让藏家都揣着宝贝到北京来,瓷器啊、书画啊,都挺娇气的。”
“上门服务”的前提是政府邀请。“我们只和政府部门合作。”张国英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上门”以后,当地文化部门会帮助这档国家电视台的节目做好宣传组织工作:“海选成千上万人,没有政府组织根本做不了。”每期节目结束时,为当地“最具文化价值藏品”颁奖的,也往往是地方政府最高领导――这也是地方台学不了的。
排队等“上门”的地方很多。《寻宝》的节目计划,已经排到了2013年4月。
安佳瑶觉得《寻宝》也“不见得干净”。一些地方文化机构的朋友曾经告诉他,有的地方会直接把博物馆里的东西拿出来,找个人拿到节目里去“鉴宝”,以“展示当地文化”。
“安佳瑶说的是淮北的老丁。”张国英觉得这不是个问题,他在淮北录节目的时候认识老丁。老丁早年在隋唐大运河的老河段里挖出了不少老东西,捐了一些,剩下的,自己盖了座博物馆放着。“虽然国家给他了一些补助,也给了一些限制,比如哪些东西要登记在册,不许随便卖,但说一千道一万那是人家的私人财产,当然可以拿出来展示一下。”
张国英觉得《寻宝》最大的“原创”,是让大量“赝品”上了节目。他要用“赝品”提醒藏家“投资需谨慎”。
《寻宝》每到一处,先做海选。台里带去的七八位鉴定专家,加上当地专家,会给所有持宝人免费鉴真伪。同时记下可以上节目的“民间国宝”和赝品。
也挑人。表演欲强、能言善辩、和专家争论不休的,往往就能上节目。
在晋江寻宝时,藏友林良欢拿着一个“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郑和)用过的“青花热水瓶”,一直不服专家“现代工艺品”的鉴定。在场的四个专家都被逗乐了。陶瓷鉴定家余光仁跟他解释:“现代人称过去人是太监,过去人可不叫自己太监。”
录制前,十几位专家会对藏品再会诊一次,确定意见统一了,才能上节目。真碰上“民间国宝”,专家给价前,节目组会先放一个短片,介绍这类东西这几年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以证明“估价有据”。
张国英一度认为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借鉴了《寻宝》。
事实上,《寻宝》是2009年正式播出的,而此前几年《华豫之门》就有了今天的模样:到河南省各地寻找民间藏品,一期节目里鉴定十几件,最后把最有价值的六件宝贝请上“珍宝台”。
和其他节目不同,《华豫之门》有个独立的市场观察团。三位观察团成员是“市场经验丰富的行家”或拍卖公司顾问,根据历年拍卖比价和古玩城藏品交流行情为藏品估价。“市场是藏友很关心的一个方面。与其回避,不如正确分析引导。”《华豫之门》制片人时春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有个小女孩曾经抱着一个存钱罐上来。时春利说:“这也是收藏百态,还有些人可能抱着一夜暴富的心理,用博彩的方式买藏品。”
最近节目中一位著名的持宝人,是个漂亮的姑娘。姑娘自信满满地带来一个自认为货真价实的“玉翡翠”,理由是“干爹送的”,姑娘在节目里说“干爹”是房地产公司的老板,而自己平时“什么都不用做”。戏剧化的是,专家当场鉴定:这是个赝品。
这期节目被广为传播,姑娘还被“人肉搜索”出来,她不掩饰地在节目播出几天后发微博说,上节目只是去当演员。节目组当时有人公开回应:“网络上谁都可以瞎说。”
但对大部分观众来说,他们更乐意看到和传播“郑和热水瓶”、“干爹玉翡翠”、“王刚砸错了”这样的热闹。
不得不砸
有人爆料,《天下收藏》曾找他拿着别人的东西上节目。
“赝品多,总不能让大家全看假的吧。”韩勇觉得这是个误会,“在玩真货的圈子里,我们有些资源,会动员一些藏家来参加这节目。有些藏家不愿意出面,但是愿意把东西拿来让大家研究研究,那我们也会找他的亲戚、朋友,或者别的藏家,拿东西上来。”
《天下收藏》的主题也是“辨真假”,一期上三件。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