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不是过客是归人:这个老美比中国人还懂中国(组图)

www.sinoca.com 2016-10-16  凤凰网


  ▲ 何伟和渔民交流

  ▲ 上世纪90年代,何伟在长江师范学院宿舍

  ▲ 何伟开着吉普车游荡在中国

  ▲ 20年后,何伟在涪陵街头

  ▲何伟依然喜欢吃川菜

  一个穿格子衫穿的外国人,走在涪陵街头。路过算命摊、卖乌龟的小贩、广告牌时,他会放慢脚步,瞄上一眼。“重庆市第五届运动会。”他指着广告牌问,“什么时候?在涪陵开吗?”“我记得长江大桥对面有一个公园,还有一座庙,不知道还在不在?”他好像比当地人还关心涪陵。实际上,他可能是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之一。他是Peter Hessler,原《纽约客》记者、美国著名作家,他有一个更为人知的中文名字——何伟。

  1996年,何伟和同事亚当第一次来到涪陵。那时,他刚从牛津大学毕业,以志愿者身份来涪陵师专(现长江师范学院)支教。汉语老师给他取了一个普通的中文名:何伟。他还记得重庆话的发音“Ho wei”。

  半个世纪以来,几乎没有外国人在涪陵居住过。何伟一上街,就会被围观。人们还喜欢问:多少钱一个月;有没有女朋友……这些问题,他都会如实回答。有一次,他在街头见到一个藏药摊子,摊主拿起一根虎鞭,往自己身上比画,让他买下来。他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不用了,我自己有。

  人们围观他,他也在观察别人。他喜欢四处游荡,和农民、银行职员、小店主都混得很熟,甚至能在校门口的小面馆赊账。大家发现,这个老外爱聊天、爱瞎逛,有点诚实,还有点善良。不久,他就学会了“摇裤儿(内裤)”、“牙刷”之类的四川话,也习惯了辣椒。

  但完全融入并不容易。一堂讨论课上,何伟说,每个地方都有种族主义和排外问题。班上最优秀、最爱国的学生立即反驳:“中国没有!”何伟举出例子:他和亚当去市区时,常有人对他们大吼大叫。学生说:“他们是友善的。”何伟不同意,认为那是糟糕的。

  只有文学能让他们达成共识。何伟带他们读莎士比亚,演《哈姆雷特》。在共同阅读中,他们都是避难者。学生逃离了政治课,他逃脱了解构主义。“我们都很快乐,我们读着诗,而外面的江流上,整个涪陵都在忙它自己的事。”

  支教结束,他把这段经历写成非虚构作品《江城》,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被誉为西方读者理解中国的经典读本。李雪顺是何伟当年的同事、《江城》的译者。他说,当年他们并不容易,在一个语言不同的异乡,不被理解,“我能感受到他的苦闷”。幸好,年轻人适应力强。当他们和当地人结下友谊时,又要离开了。《江城》最后一部分,码头送别,天下着雨,学生在哭。李雪顺每次读到这里,“鼻子都酸酸的”。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中国正在兴起“全民出国热”:有钱没钱都想出(图)
下一篇: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出征 民众挥舞红旗欢送(组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