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中央政法委办公室原副主任余刚被中纪委双开,涉及的问题包括“因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与他人通奸”。21年前余刚曾写过内心独白,称中南海不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自己面对下海潮也绝非冷血动物。
余刚曾发"内心独白"
"万物静观皆自得”。如果“首长秘书”余刚能有机会和20年前的自己对话,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那个相信“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国务院机关青年余刚。
“首长秘书”余刚,低调得几乎无迹可循,即便是在媒体的追访“起底”之下,面目依然模糊。
在已知的有关余刚的只鳞片爪里,最清晰地不过是他作为一个寒门学子一路过关斩将、挤独木桥的奋斗史。此后,一切都变得隐秘而模糊。
1987年,他以湖南益阳大通湖一中“文科状元”的好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当年228多万名参加高考的学生中,有幸能进入大学的62万人,而能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的仅1264人。
1991 年,作为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的毕业生,23岁的余刚顺利进入国务院法制局,成为一名机关青年。10年后,国务院法制局的“小余”以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三局挂职干部的身份在广东省鹤山的经历,可循的踪迹也不过是年鉴里的一句话,和至今仍然幸存于广州图书馆网站上的一篇动态《国务院挂职干部盛赞:广州图书馆延伸服务有成效》。
12年后,低调隐秘的他因为一条中央纪委的通报而成为全中国无人不知的“首长秘书”。2014年7月2日,中央政法委办公室原副主任余刚被中央纪委审议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后双开,涉及的问题包括“因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与他人通奸”。
从一个农家子弟到天之骄子,再到机关青年、余副市长直至“首长秘书”,即便是家人,恐怕也很难知悉这个如今已经落马的隐秘者的内心世界。
如今,我们或许可以从21年前的那篇《一个国务院机关青年的内心独白》来一探隐秘余刚曾经的光明。
当时任职于国务院法制局的余刚写的这篇文章刊发于1993年第2期《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官方资料显示,该杂志创刊于1984年,这本“专业人力资源期刊”现由发改委主管,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主办。文章还配发了一张拍摄时间显示为1992年9月13日的个人照片,照片中的余刚,有一张干净、青春的面孔。杂志编辑甚至认为,这个国务院机关青年的评价和选择,可为“十二亿人十亿商”的时代困惑作答。
独白里的那个青年余刚面对九十年代初的“下海潮”也有过困惑。
看到报章上《教授卖馅饼》这样火爆标题,会“眼花了乱”、“心惊肉跳”;同学旧交见了面,劈头就是一句“你现在在哪儿发财”或“你怎么还没下海”,会“汗颜项背,自感惭愧”;听听那则“著名”的家训新传——在沿海某地区,有母亲这样“语重心长”地教育儿子,你不好好读书,将来长大了就只能当干部;教育女儿则说,你不好好读书,将来长大了只能嫁个干部,会“无地自容”。
但细细一想,却“照旧‘我行我素’,‘迷途不知返’”,“孔方兄”固然可爱,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他在国务院机关里“能寻找到一个大写的‘自我’”,并能留有一份宁静。
独白里的那个青年余刚还应该是个爱读书的年轻人。
他认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结构理论”,并以此说服自己,“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一点价值的工作,只要你‘钟情’和专注自己的工作,认为它能发挥你的长处,同时内心也感到充实、舒适,那就坚持好了。”
他读美国学者C•W•莫里斯的《开放的自我》,这本写作于1948年的小册子是198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的“西方学术译丛”中的一本,这套丛书收入的都是伏尔泰、罗素、威廉•詹姆斯、杜威、汤因比这些大师的著作,多是文革前作为内部发行出版过。这套丛书被认为“在80年代疾风暴雨般介绍西方的新思潮、新学科、新观念的热潮中,显得不够时尚”,但“分量十足”。
他也读汪曾祺的《美国家书》,记住汪先生说的“面对市场经济,我无动于衷”;他很欣赏钱钟书老先生《写在人生边上》的一段话:“把快乐分成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