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重用的人
江泽民受到重用之前坐了几年的冷板凳,不荒废业务、不撂下外语,让他在机会来的时候能一把抓住。
“负责人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业务水平高、知识面广、懂外语”,这是一机部对援罗项目考察组总组长人选的要求。对外成套项目援助步骤众多,包括项目选址、生产纲要、技术目标、生产工艺等,并签订会谈纪要,项目实施效果最终会影响到受援国的利益和中国的脸面。
江泽民这位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生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人”。
根据库恩《江泽民传》的记录,益民食品一厂的党代表、副工程师江泽民在1949年9月接待了来视察的汪道涵(华东工业部部长)。汪道涵发现这家“陈旧但十分整洁的”乳品厂到处“散发着新鲜冰激凌的香味”。
1954年,江泽民被调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其后他被派往俄罗斯在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实习。这是他最早的外事工作经历,他的俄语水平在此期间也突飞猛进。
江泽民在莫斯科逮着机会就跟人讲俄语——这是他学习外语的方法,即多说多听,从来不担心露怯。他看了很多俄文原著,甚至爱上了俄罗斯的“黑列巴”——在大多数俄罗斯人眼中,黑面包比白面包好吃。
这个人的性格似乎也特别适合跟人打交道,他从9岁就开始学习英语,喜好学新的外语(除了日语,他的日语成绩是勉强过关,他把这种成绩归结为被在沦陷区被强迫学日语所致),这使得江泽民成为援建罗马尼亚的合适人选。
江家人以快速适应环境为荣。江泽民的妹妹江泽慧考大学时,所填志愿皆未能如愿,最后调剂到安徽农业大学主修林业学。这令一心想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她颇为痛苦。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江泽民写信鼓励妹妹尽快适应环境,“你绝对应该去,而且要成为林业学方面的权威。”
人到中年的江泽民也在尽力适应完全不熟悉的罗马尼亚,他利用在罗考察的时间系统自学了罗语,据说他在和罗马尼亚方谈判期间达到了可以不用翻译的程度(偶尔说英语或者俄语)。
江泽民曾经请布加勒斯特大学的学生过来充当翻译,但他们碰到专业的词汇就卡壳。江由此萌生了自己学习的想法。他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背词汇,晚上学习到很晚。“无论吃饭、散步、坐车”,他都随身携带罗语词典。
“产品经理”江泽民
罗马尼亚这个“客户”口味比较高,他们要的东西都是最好的。江泽民必须在他们“点菜”需求和一机部的“上菜”能力之间平衡。
罗马尼亚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欧洲国家。
论综合国力来说,在华约阵营中仅在苏联、捷克、波兰之后,虽然是个农业国,但一直有油井和炼油工业,当年希特勒和斯大林两军对垒,曾经分兵保护罗马尼亚的油井。
有出口石油换取工业制品的能力,罗马尼亚一直在直接进口欧洲的工业设备。中国设备在很多方面都不如罗得到的设备。
江泽民在刚下飞机到布加勒斯特乘车穿过市中心时,看见穿越市区的登博维察河和秀丽的风景、十几层的白色楼房,当场感叹道:“我们国家要是这么发达,那该多好啊!”
罗方对中方的援助提出了很多要求,比如需要提供跟欧洲同样标准的机械;项目不必成套,某些程序可以由罗方自己完成。
江泽民敏锐地觉察到罗马尼亚是跟中国以往的一些援助国,比如朝鲜、阿尔巴尼亚等是不一样的,这对援助方中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套餐”变成了“点菜”。
这不是一个上什么吃什么的客户。
江泽民认为必须根据受援国家的变化,将援助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如果不调整,罗方不接受,项目有可能会就此胎死腹中,伤的可能就是两国的和气。
1971年10月,江泽民回到国内,陪同他的就是中国驻罗经济专员刘锡惠。援外处工作失误,忘了找人接机,他落地后给对外组干部陈仁慧打电话,说行李太多,希望来个车接一下。
陈仁慧回忆,当时只能找到一辆破旧的面包车,把江泽民从机场接到了一机部汽车局大院的职工集体宿舍。
他们找到时任一机部副部长周子健。江泽民当面提出,援罗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而应该调整。
“你小江泽民不知道部里这个底线吗?你不要把事情办砸了。”周子健急了。
“部长,请您先听我把话说完,再发火也不迟啊。”江坚持将其在罗马尼亚考察所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汇报。周对江的建议给予了肯定,让其起草报告,上报部党的核心小组进行研究。
这一“火花四射”的交锋过程令一旁的刘锡惠对江顿生敬佩:“泽民同志,我很佩服你,不惧怕领导批评,敢坚持原则,不怕丢乌纱帽。”
江泽民对问题的概括能力很强,他对罗马尼亚的工业水平这样评价道:“罗工业具有一定水平,罗方要求我援建的项目主要是为了填平补齐……罗的土建公用设计水平较高……施工速度很快。”
这些报告也说服了外经部部长方毅。方毅和江泽民不熟,过去一直熟悉的都是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方式,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被江泽民说服,他评论江泽民“真是不简单,有充分依据”和“极端负责”。
罗方提出的一些高要求加速了国内设计部门企业对产品的改造升级;而且在与罗接触期间,中方也趁机接触到欧洲国家的一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对中方也是大有裨益的。
1972年2月,他写下长达18000字的援罗工作考察汇报,对援罗工作的体会和经历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和建议。其后援罗项目的谈判和实施,他都适时跟进。所有援罗项目从1976年开始逐步投产,大部分项目基本在1984年就完工。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