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之弟周作人在抗战结束后,1945年12月于北京以汉奸罪名被蒋介石主政的国民政府逮捕,1949年初获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作人从事翻译和写作,以稿费维持生计。文革中被红卫兵查封了家,并遭到皮带、棍子抽打。81岁的周作人两次向派出所递交“呈文”恳请恩准他服用安眠药,进行“安乐死”。周作人最终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凤凰大视野》文字实录:
晚年周作人与长孙合影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周作人1917年到北大,教授欧洲文学史等等课程,他清新淡雅的白话文曾经轰动一时,新文化运动当中呢更发表了影响深远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启蒙主义理论文章,1945年周作人因抗战期间担任伪职,被中华民国最高法院审判,以汉奸罪判入狱十年,1949年1月,解放军进军长江北岸,南京危在旦夕。根据国民党的绥靖区疏散条例,战争危险地区要疏散监狱,有期徒刑犯人可以担保释放,1949年1月26日,周作人被保释出狱了。
解说:1949年的1月26号是腊月二十八,两天后就是农历新年了,在满街的鞭炮声中,周作人走出了被他视作闭关1150天的南京老虎桥监狱。
张铁荣(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从南京监狱出来先到上海,因为北京还不知道(情况)怎么样?在上海期间呢住在一个叫尤炳奇的一个他的崇拜者,也算是学生的家。
解说:刚刚出狱的周作人,就此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而更令周作人踌躇的是自己今后的去留出路问题,此时老友胡适也从解放军重兵包围下的北平,辗转来到了上海。
张菊香(《周作人年谱》作者):胡适曾经托人想跟他见面,他婉辞谢绝了,后来呢胡适呢又曾经托人请周作人和他一起到另外一个朋友家去,说呢不管你到香港还是到台湾,都可以有教授的职位。
解说:胡适希望周作人离开大陆,而周作人的回复却出乎胡适的意料。
耿傅明(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他希望胡适呢能留下来,不要出国,他认为这是他报答当年胡适劝他,不要附逆的一个人情。
解说:附逆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变节投敌,这里是指在抗战期间,周作人留在北平,给日本人担任伪职的那段历史,胡适在抗战之初,周作人去留难断时,也曾经有过出于友情,劝他选择离开的经历。
止庵:胡适曾经给他写过一首诗,就说这个这诗的意思就说,其中提到智者识的重与轻,就是说你是个智者,你知道走的这个轻重,留在北京照顾你家人这个是轻,你离开这到大后方去是重。
解说: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的高校开始大规模西迁,看到同事们扶老携幼,纷纷离开北平,周作人思想上也一度犹豫过,然而周母鲁瑞不愿南行,再加上鲁迅的前妻和周建人的前妻子女都在周家,妇孺家眷众多,南下的确困难,平安无事一动不如一静,这是周作人的结论,倒也暗合他的天性。
耿傅明:喜欢这么一种安稳这么一种平静的生活,不愿意过那么一种动荡的逃难的生活有关系,也可以说是贪图安逸的这么一个人。
张铁荣:严格的说呢他还是比较软弱的人,比较那个喜欢书斋的干净,生活的安逸的人。
止庵:生活比较规律,比较单调比较,就是一个学者型的人,所以有时候说他是像这个古庙里的老僧似的。
解说:然而这个看似老僧的学者在民国初兴之时,参与的新文化运动中也曾经是不可或缺的主将,他站在文学革命的前沿,有主张人的文学,到呼唤思想革命,指出“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胡适说周作人“用最平实伟大的宣言,概括了中国新文化理念的两个中心思想”即“活的文学”和“人的文学”。
日据时期,周作人把自己的书斋改名为苦住庵,然而即使是老僧,仍要为了庵里的老小出门化斋,随着局势的恶化,留驻北平教授的津贴被终止了。
张菊香:所以很快的他就把燕京大学的教授,客座教授的职位辞了,然后呢就出任了北大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这些伪职,甚至于后来还当了伪国民政府的政府委员。
解说:抗战时期的附逆是周作人一生中的重大转折,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最高法院宣判,周作人通谋敌国,反抗本国,处有期徒刑十年,剥夺公权十年。几年之后,面对国民政府大势已去的时局,又是一个去留两难的关头,周作人与胡适这两位结交了30余年的老友,在这人生的重要时刻他们将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呢?
胡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适他要走,因为他这个他,不仅仅是他几十年对自己的一个政治行为,政治言论的一个总结性的判断,而且是他对中国共产党在夺取了中国政权,在北京掌了权以后,他会采取的意识形态的政策,会采取的文化政策对高校对意识形态,对知识分子(的态度)他是很了解。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