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30日,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等同应邀访华的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观看《苏加诺总统藏画集》时,毛泽东开怀大笑。…
核心提示:作为空政文工团的一名普通演员,刘素媛能够迈进中南海的大门,与毛泽东保持长达十多年的来往,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本文摘自:《党史博览》2002年第6期,作者:耿耿,原题:《刘素媛在毛泽东身边的一段经历(上)》
1967年5月13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发生的一场武斗,参加武斗的双方都是解放军,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在首都发生的惟一一次解放军内部之间的武斗,史称“五一三”事件。几乎所有描写这一事件的文学作品和回忆文章,都或多或少会提到一位女同志—刘素媛,在她的身后,隐隐约约地又有毛泽东的身影。毛泽东在“文革”中说的某些话,是通过刘素媛传开来的;有一些事情,是毛泽东叫刘素媛去办的。而“五一三”事件的直接起因,更是与此有关。
作为空政文工团的一名普通演员,刘素媛能够迈进中南海的大门,与毛泽东保持长达十多年的来往,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1958年,空政文工团接到一项特殊的任务—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举办舞会。刘素媛第一次踏进中南海的大门
1940年11月11日,刘素媛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西郊的大青村,家庭成分雇农,兄妹5人,她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上小学时,她是学校里的少先队大队长。那时,她爱唱歌、爱跳舞,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1955年,沈阳市评剧院到她们那里演出,任村妇女主任的刘素媛的母亲,负责接待剧评院的同志。忙里偷闲,她把年仅15岁的刘素媛领到评剧院的领导跟前,叫女儿唱几个歌给他们听听。刘素媛也不胆怯,张口便唱,一边唱,一边比比划划地表演。评剧院的同志一看,这个女孩子唱得还蛮像回事儿,便产生了兴趣。经过考试,刘素媛进了沈阳市评剧院,学唱评剧。
1956年,刘素媛腾到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正在招演员的消息。当时,评剧院打算培养刘素媛,不让她报考。刘素媛一心想当兵,偷偷前去报考,结果被文工团录取了。16岁的刘素媛由此穿上了军装,成为一名空军文艺战士。
沈空文工团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后来歌剧《江姐》的曲作者羊鸣、导演陈沙、副导演黄寿康和许多演员均出自该团。
1958年5月,各军区空军文工团全部撤销,沈空、广空、南空等文工团并人空政文工团,刘素媛也随沈空文工团调到了北京。当时,空政文工团一下子调进了二三百人,下辖歌舞团、歌剧团、话剧团和军乐队。
刘素媛起初在歌舞团合唱队,后因排演歌剧需要,调到了空政歌剧团。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10月,空政文工团接到一项特殊的任务—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举办舞会。空政文工团内部领导举办舞会。空政文工团内部称之为“中南海任务”,又称“一号任务”。他们把去中南海演出或举办舞会称之为“出任务”,把中南海称之为“海子”。
把北海、什刹海、中南海称为“海子”,那是老北京人的叫法。
中南海是中央领导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从延安时期开始,毛泽东便习惯于夜间办公,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了北京。每当夜幕降临之后,整个中南海静悄悄的,只有那点点灯光亮到天明。自从中南海开始举办舞会以后,此中状况便大为改观。每隔几天,中南海某个地方便会响起欢快的笑声、说唱声和轻松愉快的音乐声。
其实,中央机关组织舞会,早在延安时期便已开始了,建国以后也断断续续地办过一些,只是在1958年以后,才有了相对比较固定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
“中海南任务”一开始实施,空军党委就设立了一个保密性极强的组织领导系统。空军领导干部中,负责此事的是政委吴法宪。刘亚楼从不直接过问此事。吴法宪虽然负责此项工作,但是他从来没有随文工团一道去过中南海。个别空军首长图个新鲜,想去看看是怎么一回事儿,可去一两回便再也不去了。毕竟级别相差悬殊,坐在那里人家不来跟自己说话,自己也不好主动地往人家跟前凑。
空政文工团总团政委陆友,是此项工作的直接负责人。
陆友的主要负责是;负责挑选和审查进中南海人员的政治历史和现实表现,把他们当成领袖身边的工作人员来看待和审查。家庭历史背景和现实表现不好、政治思想不可靠的人,不能去中南海。出发之前要给大家提要求,回来以后要总结讲评。
刘素媛出身雇农,政治历史清白,年纪又轻,因而被陆友选中。1958年,刘素媛第一次踏进了中南海的大门。
据刘素媛回忆,“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她们还经常到中南海去“出任务”。此项任务一直到1971年“九一三”事件爆发,才算全部结束。
开始几年,每次去中南海都是由陆友带队。后因工作忙,陆友不能去时,便由总团政治干事吴洪范带队。最后几年,则由刘素媛带队。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