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买赝品图:假文物贩子被警方逮捕
业界认为,中国博物馆的馆藏品种有5%~10%为赝品,而倪方六甚至认为这个数字可能被低估,实际上国内博物馆的问题藏品不少。
“早几年,徐湖平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时,曾收藏了一件先秦时期青铜器,后被圈内认为是假货。”该件青铜器质地年代并不存在疑问,重点在于此盆器的错金工艺被质疑造假。从市场价值上考虑,有铭文或者错金工艺的青铜器其价值要高于普通青铜器数倍甚至几十倍。青铜器上的铭文是论字的,用“一字千金”来说一点也不过分。
当下博物馆购买藏品的程序本身是比较严谨的,都会请业内权威专家鉴定,专家会在鉴定意见书上签名。具体鉴定时一般不只请一位专家“看”,但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如果权威专家认为是真品,即便其他人有不同意见,甚至提出质疑,博物馆也敢收。事实上,一些博物馆在收购文物时存在违规操作现象,有时候先收购了,再请专家来补个鉴定意见。
倪方六认为,博物院购入赝品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对藏品的需求量很大。每家博物馆每年都有一笔专门经费用于收购藏品,费用的多寡按照博物馆级别由数百万至数千万不等。大博物馆经常不够用,购买重器的时候需要再申请专项资金。但有的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博物馆,钱花不完,费尽心思想着如何买东西花掉。
因此造成文物市场中一种诡异的局面,本应再三鉴定的文物,或是存疑的文物,都会被博物馆当成“抢手货”---如果你犹豫不买,就可能被别的博物馆买走。而文物贩子正是利用这一点来骗取国家钱财。
其次,虽然有问责制度,但由于博物馆购买文物是集体行为,即便买入赝品,从专家到馆长其个人都不会为此付出行政责任,至今也没有听说哪个馆长真因为收了假文物丢职的。当然也不会影响下一年度的购买预算,甚至连当事人的奖金都不会被扣发。
就博物馆长买赝品丢职位之事,倪方六说起上世纪30年代的一个案例。
1933年,美国人普爱仑贿赂北京古董商岳斌,岳找人凿下一北魏帝后礼佛浮雕,卖给美国人,浮雕后来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市纳尔逊博物馆陈列。
岳斌见浮雕来钱,又仿做了一件两幅,其中被德国博物馆的馆长买去了一件。这名德国馆长后到美国参观看到,告诉对方,你这是假的,真的被我们德国收藏了。美国方面说不可能,德国馆长回国后再鉴定,证明自己的馆藏是复制品,他因买假丢掉了职位。
岳斌给德国的东西是请当时京城最有名的仿古专家张兰会复制的,此人以善修三代青铜器出名,仿石刻也能乱真。1949年以后,张被中国历史博物馆聘为技师,专门负责整文修物,经他手的文物很难看出修缮痕迹。
现今社会的浮躁风气也从另一方面影响了专家的判定能力。“早年间期间藏家如果有一次重大失误,名声坏了往往不得不金盆洗手,退出古董江湖。而现在的很多专家,今天错了,明天继续错。如果有人仔细整理专家鉴定的错误数据,可能相当惊人。”
“如今鉴定圈的不良风气还在于‘我知道你看错了,我也不说’,其背后心理是‘日后我出错时,你也别抓我把柄’。”倪方六说,“国家对鉴宝类电视节目的管制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在现场那种情况下,很难有专家能完成谨慎的鉴定。”
“相比大陆的一些鉴定专家,当下台湾地区的专家相对更受欢迎和尊重。” 倪方六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