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土斯民总关情
“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这是李克强在成为共和国新总理记者会上开门见山抛出的话。其实,李克强的从政经历,无不以民为本。“万事民为先”是他的一句口头禅。
河南官员回忆李克强时说,他不回避,不张扬,务实亲民,力求解决问题。
艾滋病是李克强在河南遇到的一个世界级难题。
上世纪末,受非法采血的暴利诱惑,一些血液制品企业在河南非法设立采血站,诱惑贫困农民卖血,引起交叉感染,一些卖血者感染了艾滋病毒,经过几年的潜伏期,在2000年后逐步进入发病期。
2002年夏天,艾滋病阴云笼罩河南,驻马店上蔡县文楼村成为“风暴眼”。“素位而行,不怨不尤。”面对突如其来的艾滋病疫情,李克强撂下“狠话”:“河南再穷,砸锅卖铁也要把艾滋病防治这个事情做好。”“要让艾滋病患者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基本医疗保障,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失学。”
在此后不到1年的时间里,李克强先后3次到上蔡县多个艾滋病发病村考察防治工作。他说:“真心关心艾滋病人,改变社会歧视艾滋病人的现状,我们要首先放下心理包袱。握手、攀谈等细节,都能体现对他们的爱心。”
担任省委书记后,李克强立即把解决艾滋病问题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还与民间防艾人士高耀洁见面听取她就防治艾滋病的意见和建议。他下令组织省直部门对口帮扶38个重点村,开展全国首次省级艾滋病普查,彻底摸清底数。
“无论调查结果如何,最重要的是要将实情如实告诉群众,绝不能为一时‘形象’而危害人民长远利益。”面对官员们因普查是否会对河南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的疑问,李克强坦言。
河南对因卖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患者进行免费治疗、免费检测、免费母婴阻断、艾滋孤儿免费上学等救助模式,成为国家现今对艾滋病患者“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前奏,河南的防艾经验在全国推广。
亲民、为民不独表现在极端的困难时刻,更表现在日常工作的点滴中。在河南,李克强与七里堡村民的情缘总被人们谈起。
鹤壁市淇县七里堡村村民杜同平深深地记着2003年6月4日那个下午。当时,他和几个村民在收麦子,一辆中巴车从旁边开过去,不一会儿又倒了回来。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身后跟着几个人,朝他们大步走来。那中年男子爽朗地笑着,热情地和大家握手打招呼。定睛细看,杜同平才缓过神来,原来是省委书记李克强。
李克强俯身抓起一把收割机刚打下的麦粒,问收成、拉家常,特别关心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的负担情况。杜同平向省委书记反映:“上头说税费改革要让每个农民得实惠,为啥俺村的负担不但没减下来,反而增加了十几块?”
李克强的表情顿时凝重起来,他显然没想到会有这样的事。他双眼紧盯着当地负责同志,问这是怎么回事?乡干部被叫来了,躲躲闪闪地悄声解释着,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来。“我们是党的干部,有什么话不敢对群众讲呢?请对群众说清楚!”李克强很生气。
一年后的6月9日,李克强又一次来到七里堡看望村民,并对当地干部说:“为群众办事来不得半点含糊,执行政策决不能打任何折扣,对群众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说到了就要认真做到。”
河南人眼里的李克强,平日里儒雅谦和,但在危害人民利益的事面前,他也会横眉冷对,并施以“铁腕”。
2003年,黄河兰考段决堤,身在北京的李克强火速赶回河南。他到现场发现情势严重后,当机立断,重新任命抢险总指挥,同时紧急协调部队参与救灾。起先,现场运来一些堵决口的麻袋,质量不合格,往决口处一倒,袋子就烂了,根本堵不住。有官员向李克强反映“有人在发国难财”,震怒非常的李克强立刻通知政法委书记、省纪委书记连夜赶到,通宵研究问题,第二天就拿出了处理意见,对违法违纪的干部现场作出处理。
实干兴邦,实干更能兴省。在李克强主政期间,河南开始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转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河南真的变样了,那个曾经封闭、守旧的农业大省开始了与全国一起共振的新时代。
2004年12月12日,李克强在中原大地留下深深的脚印后,又迎着凛冽的风奔赴祖国的东北。 简历
李克强,1955年7月生,安徽定远人,北京大学法律系和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法学学士、经济学博士学位。图为13岁的李克强。
上中学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李克强只好辍学在家。父亲李奉三常带着李克强与供职于安徽省文史馆的国学大师李诚谈文论道。图为合肥八中高二(六)班 1973.5.1于南京中山陵合影留念(后三排右二为李克强)。
1974年3月,李克强与同学来到有“帝王之乡”之名的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插队煅炼。从城市来到这块偏僻贫穷的地方,李克强可谓历尽艰辛。
1977年恢复高考,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的第一志愿是安徽师范学院,第二志愿才是北京大学。这一年高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竞争最激烈的一年,他担心北大录取分数线太高,于是只能作为第二志愿备选。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