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李克强翻垃圾判断居民生活 官员称糊弄不了他(图)

www.sinoca.com 2013-03-28  环球人物



  “将心比心”体恤民情

  一路走来,李克强的亲民情怀也成为媒体的“聚焦点”。

  今年是汶川特大地震5周年,相信人们都记得这样的情景:“5・12”地震发生后,李克强是第一个冒着余震危险,从震后滚石阵中穿行进入北川县城的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四川安县看望灾民和检查救灾情况时,李克强正要上车,突然听到有人在呼喊。他回头一看,见一群老百姓不顾当地干部的阻拦冲过来,他立即下令不要阻止,并走上前与大家握手。一位抱孩子的中年妇女哭着对李克强说,他们是从外乡镇逃到这儿的,因为不是本地人,所以得不到帐篷和救灾粮,而且孩子生病了,但救灾药中没有适合孩子吃的。李克强立即要求省里县里陪同的干部,不管本乡还是外乡来的群众,都要同样安排,同等待遇。他还亲自察看了路边一处医药救助点,要求医生马上给孩子治病。

  2010年7月,在山东考察途中,李克强走进稻田,向正在插秧的农民关切询问雨灾程度和育秧等情况。11月,在天津考察时,他登上8米高的扶梯,走进粮食储备库,察看储备情况,还抓起稻米放入嘴中轻轻咀嚼,判断粮食品质。去年岁末,李克强冒雪探访湖北恩施龙凤镇青堡村,踩着泥泞的山道攀上一个坡,用手抓了一把泥巴捏捏。“抓土看地,这个很农民的动作,和我们一样。”一位村民说。

  “你们为了过上好日子,在外打工不容易。我也当过农民,懂得你们的辛劳。我在政府工作,也是给你们打工。”2013年春节前夕,李克强在内蒙古考察期间来到包头火车站,看望返乡农民工,对他们说了这番话。“将心比心”的关怀,不仅温暖了旅途中的农民工,也引来了社会舆论的热议和赞许。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体恤民情始终是李克强的思想底色,“万事民为先”也一直是他坚定践行的执政理念。

  外交舞台上的“李旋风”

  作为常务副总理,李克强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工作上,外出访问并不太多。但为数不多的几次国际“亮相”,他都充分展示了一个大国领导人所具有的外交智慧和魅力,在当地刮起一阵“李旋风”,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早在团中央工作时,李克强就分管外事工作,再加上他英语娴熟、性情谦和,在外交场合很容易散发出一种亲和力。2010年1月,李克强访问瑞士,并出席了在那里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1月28日,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表了特别致辞。之前,在几位欧洲国家的总统和领导人演讲时,听众不足一半,而等到李克强演讲时,会场立刻爆满,甚至连走廊里都站满了人。在致辞中,李克强介绍了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并对世界在后危机时代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强调“以合作的精神共谋发展,以包容的态度共创未来”,受到了世界媒体的热议。《福布斯》杂志网站文章称:“中国副总理李克强做了一个关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完美总结。”《纽约时报》的报道则对李克强本人大加赞赏,认为李克强自信地走上演讲台,微笑着向台下招手,致辞既引用了孔子的名言,也充满了现代的气息。

  外交工作需要柔性,更要攻坚克难。李克强在这方面也毫不含糊。2011年,朝鲜半岛局势微妙。为了缓和局势,那年10月,李克强率团出访朝鲜、韩国。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连访朝韩两国,也是对李克强外交能力的重大考验。

  在朝鲜,李克强会见了金正日,还参观了学校和农场。转过身来,李克强又奔赴韩国。韩国总统李明博的高规格接见,经济界人士的欢迎和好评,让人丝毫感觉不到李克强刚从与韩国关系紧张的朝鲜而来。韩国《首尔新闻》认为,李克强在短短一周内接连会见朝韩首脑,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调停”作用。

  2012年12月,《福布斯》杂志公布“2012福布斯全球权势人物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以第十三名的位次,首次登上该榜单。用一位美国学者的话说,“领导人的形象对于一个国家影响力的作用是巨大的”,而李克强正是用自己在外交舞台上表现出的形象和能力,很好地在世界上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李克强谈河南城镇化: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

  “我也是家里人呀!”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参加河南团审议时深情地说。河南曾是李克强主政地方的第一站,他在这个当时处于经济“锅底”的省份干了近7年,成功扭转了农耕意识根深蒂固的农业大省的行进方向,河南由此“开眼看世界”。

  有人说人口多、农业重、底子薄的河南,就相当于一个“微缩的中国”,而那句“河南,河南,何其难矣!”也长期成为这个老大难省份的真实写照。

  对于畏难者来说,难,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而对于勇敢者而言,难,不过是一块砥砺前行的磨刀石。在困难面前,李克强给中原留下一个勇敢者的形象。

  让时间倒回1998年夏天,李克强出任河南省代省长,时年43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省长,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博士省长。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棘手问题,具有超强战略眼光的李克强上任后对河南的发展却充满信心:多干事、不张扬,低调少说,避免浮躁,踏踏实实干几年,河南就会变样。

  推工业化遭质疑

  提到河南,很多人会自然地想到农业,想到“全国粮仓”,想到“河南熟,天下足”。这无形之中也为河南的发展画了一个框,一直以来主政者自然把农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这是省情。

  刚到河南时,就有官员好心建议李克强在河南要先抓农业,以显示“了解省情”。但他坚定地回应:“我就是要改变这种就农业论农业的思路。”

  不久,李克强便提出,在继续巩固“三农”优势、建好全国“粮仓”的基础上,河南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工业化。

  李克强那篇曾获得中国内地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主要论述的便是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必须实行工业化。

  李克强在河南的为政之道,正是他早年经济兴国理念在中原大地的实践和深化。然而,这些全新的发展思路,在“农本意识”深厚的河南,无疑是一场革命。

  后来,河南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

  面对这样的全新表述和施政理念,一时间,纷争四起。据当时参与决策的人士透露,在确定“三化”路径的过程中,包括很多专家学者和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在内,对将“工业化”放在首位有很多争议。有媒体曾报道,一位持异见的领导曾当面向李克强质疑:中央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河南又是个农业大省,历来就把“三农”放在首位,现在我们放到第三位,“上不符合中央精神,下不符合河南省情!”这样的质疑冲击力很强,代表了河南一些“农字号”官员的普遍看法。

  李克强不愠不火地回应:“我们把工业化、城镇化放在前面,不等于削弱农业、忽视农民和农村,恰恰相反,是要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这和中央重视‘三农’问题是一致的。”

  “用工业带动农业”,李克强开始了改变河南的第一步。从研究小麦产业链入手,发展速冻食品、肉食品等食品加工企业,推动小麦深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这被河南人戏称为“小麦经济”。

  目前,河南已成为中国大陆粮食、肉类加工能力最强和食品品牌最多的省份。有人为河南食品在国人厨房里的分量开列了一张“明细表”:每10个汤圆有6个、每10袋方便面有3袋、每10根火腿肠有5根、每10个速冻水饺有5个……这些都是“河南牌”。

  当过河南农业厅厅长的张广智曾感叹说,把与农业关联极为密切的食品产业作为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切入点,“真是太准了”。

  在“工业化为主导”的理念下,李克强还系统谋划了河南工业发展布局,提出了建设郑(郑州)汴(开封)洛(洛阳)工业走廊和“东引西进”战略,优化了经济布局,拓宽了发展空间。

  城镇化不再是“童话”

  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一度成为热词。“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媒体不断援引着已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话。

  如今的“新型城镇化”是李克强“2.0版”的城镇化,河南是李克强最早推进城镇化的始发地,他的理念在那里预演并初步成形。

  “在他手上来推进城镇化,或许是最合适的,因为他当过知青,了解农村,了解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一位与李克强共过事的官员说。

  李克强初到河南,全省的城镇化率只有20.8%,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西藏。他认识到,城镇化的落后,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现代农业发展困难重重。李克强果断地提出加快河南的城镇化水平。

  而这一观点,又一次在河南政坛引起轩然大波。当时,一些官员对城镇化思路提出异议:“农业省不需要城市化”、“城市大了不好解决就业和公共服务”。

  李克强回应说:要先弄清是市长提供了就业、给了市民饭碗,还是就业繁荣了城市、养活了市长的问题。

  李克强是一个干事业执着的人,只要符合规律、看准的就一定坚持做下去。他坚信,农民守着一亩三分地,不可能真正实现富裕。他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自己的思想: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农业的基础要巩固、要提升,就必须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而要做到这一切,只有靠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2000年底,李克强又提出了“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进”的城镇化发展路径。他的这一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为中共十六大明确“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方针提供了实践基础。

  为解决河南中心城市规模小,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的突出问题,李克强于2003年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出城市特色和产业支撑,合理拉大城市框架,全面提高城市品位,并明确了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又为后来国家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提供了范本。

  在河南,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郑州,向东看。”意指郑东新区,那个曾经只能养鱼耕田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郑州的城市名片。这个占地15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是河南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最大亮点。

  这个亮点也是被李克强“逼”出来的。早在2000年,李克强就至少3次向郑州市“喊话”,要求郑州规划新区,使郑东新区成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一个亮点、新的增长点和带动点。

  2001年,郑州一个老军民合用机场搬迁,市里拿出了一份占地不足5平方公里的“港澳新城”的规划方案向省里汇报。规划还没汇报完就被李克强打断了,“不用汇报了,”李克强说,“你们思想再解放一点,高起点、大手笔,重新规划郑东新区。”据媒体报道,面对地方的犹疑,李克强甚至动手调整了郑州市的领导班子,以带动思想解放。

  在新区建设过程中,李克强几十次到郑东新区现场解决问题。有人曾认为这是一个“童话”,但这个“童话”在他的推动下已然成为了现实。截至2012年11月底,42家全球500强企业和56家国内500强企业已在新区设立公司或分支机构。

  提及河南,“中原崛起”是个绕不开的词,这正是李克强主政河南时所提出的概念。而在“中原崛起”过程中,像郑东新区这样的“童话”也在河南大地不断地续写和发生着。

  李克强为河南发展指引了方向,并留下了珍贵的思想,“乡土河南”在向“城市河南”一步步转变。2012年,河南城镇化率达到42.4%,比1998年李克强赴任省长时的20.8%翻了一番,平均每年有100多万农民变为市民。曾一度被人担心受到“轻视”的农业,也同步发展,2012年,河南粮食实现“九连增”。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彭丽媛出访礼单曝光 百雀羚阮氏珍珠成国礼(组图)
下一篇:彭丽媛的母爱爆棚瞬间:独生女儿乖得像小猫(组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