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预警联动机制
采访中张皓表示,针对重污染天气,应当尽量避免剧烈的户外活动,出门最好戴上口罩,以防吸入更多空气中的颗粒物。“学校的体育课最好也能改为在室内活动。”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1月1日起,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环保局已联合下发通知表示,上海将建立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户外活动空气质量预警联动机制,指导各所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根据空气质量状况,科学开展学生户外活动。
通知提出,市环境监测中心负责开展空气质量信息发布的相关工作,当空气质量状况达到或超过预警阈值后,及时通过微博、网站和媒体等渠道发布预警信息,同时发送至上海市教育督导事务中心的“上海教育督查短信平台”,由短信平台将预警信息转发至全市各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 各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获得预警信息后,应及时响应,根据相关建议采取措施,调整学生和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如需调整体育课的,应做好补课方案,同时报区县教育局知悉。
当空气质量逐步改善、实时状况低于预警阈值时,市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微博、网站和媒体等渠道发布预警解除信息,同时发送至短信平台;由短信平台将预警解除信息发送至全市各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各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恢复正常教学活动。
上海教育督导事务中心主任朱坚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小幼学生在校期间,只要市环境监测中心将预警信息发送给平台负责人,短信平台就会“零时差”转发。
另一方面,市教委官方微博“上海教育”也开通“污染提醒”专栏,与短信平台同步发布空气质量预警信息。
“污染提醒:受弱冷空气南下污染输送影响。当前7时,本市PM2.5小时浓度为143微克/立方米,AQI指数为189。预计今天白天将持续污染,请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等易感人群减少户外活动和体力消耗。”1月8日一早,一条由市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预警信息发送至市教育督导中心有关负责人手机,15分钟内,就由其通过“上海教育督查短信平台”发送至全市3053名中小学校校长和托幼机构负责人手中。
据介绍,除了突发情况预警,每周一上午8时,市环境监测中心会也会发送一条短信,提醒各校关注未来一周空气质量。
与此同时,为避免减少学生的户外锻炼时间,预警联动机制明确仅可调整,不得取消,并重点强调体育课的调整应做好补课方案,并报区县教育局。
上海市特级体育教师徐阿根告诉《新民周刊》,如果空气质量较差,学校会将升旗仪式移至室内举行,并用室内操取代广播操。
冬季教室门窗紧闭,加之是感冒高发季节。这在徐阿根看来,长时间处于密闭环境中,对学生健康也不利。因此,在空气污染较轻的情况下,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在操场上参加踢毽子等技巧型为主的体育锻炼。在球类运动时,用边走边控球取代跑步带球,在保持呼吸平缓的状态下,让孩子适度动起来。
另据了解,《广州市2012―2016年空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方案》提出从2013年起,遇到重污染天气将实施不同级别的限产、限行措施。其中,当预报可能出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空气质量超标时,根据超标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实施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包括:及时提醒市民特别是敏感人群做好防护、减少户外活动;建议有关区域的中小学生停止体育课、课间操等户外活动。具体来说,实施一级应急响应的时段和区域,建议有关区域中小学校一律停课。
刮台风时孩子停课在家无疑更安全,但脏空气是无处不在的,能让孩子躲到哪里去呢?
需要过滤嘴的城市
《大西洋月刊》编辑阿历克斯感叹:下次再要感叹北京空气的时候,想想我们自己是怎么过来的吧。
撰稿|乐蕴
小朋友幻想未来世界,作文里有一段描写:因为空气污染太严重,人们每天不得不戴着笨重的防毒面具上班、上学,直到有一天,大家再也受不了这污糟的环境,冲上街头抗议。他们愤怒地摘下头上的面具,扔进已经发黑发臭的小河?
尽管街头还没出现戴着防毒面具上下班的人群,但“人肉吸尘器”们的智能手机上十有八九安装了“空气污染指数”软件,随时查看有没有“爆表”,有想象力的商人则开始推售罐装的新鲜空气?
国际媒体也高度关注北京那几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卫星照片上,北京上空覆着棕褐色的云团。“我听到有些美国人说‘他们为何不做些什么、怎么能受得了’之类的话。对于一个生活在21世纪初的美国人,尤其是生活在北加州或污染相对较少的华盛顿区的人来说,这样的空气确实挺糟糕的。”《大西洋月刊》编辑阿历克斯・马德里加尔撰文道,“但我们也并非一贯优越。现在的北京,不就是昔日的匹兹堡吗?”
他们也有过那几天,有的仍在经历那几天?
匹兹堡:从烟城到宜居之城
历经19世纪工业革命的洗礼,美国逐渐从一个农业国跃升为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匹兹堡市当时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钢铁基地,这座靠煤炭为生产动力的城市创造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奇迹,却也熏黑了当地人头上的一片天。
1866年,便有旅游者称匹兹堡为“烟熏城”或“掀开了盖子的地狱”。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状况越发严重,就算是晴天,而且是大白天中午,能见度也很低,因为烟雾遮天蔽日,路灯因而早早就亮起,总让人误以为已经是晚上。
曾有人这样描述在匹兹堡的一天:早晨穿着干净的白衣服出去上班,上午9点刚过,衣服上便已脏兮兮的,出现浑浊的油滴;到了下午下班的时候,白衣被染黑,回去就得脱下来洗。
不少人却也在污染的生产环境中赚了钱,有人调侃:越是有钱的人,手上越是乌漆墨黑。
二战结束后,美国核物理学家弗里德曼・肯德尔在论文《经济革命的代价》中写道,“烟城”已经是“土不能植、水不能饮、空气也不能呼吸”了。至此,当地政府终于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对匹兹堡地区进行历时30多年的复兴改造。
第一次复兴始于上世纪50年代,时任市长戴维劳伦斯要求提高城市污染治理标准,大量钢铁厂外迁;第二次复兴从70年代算起,匹兹堡兴建摩天大楼,并更加重视文化及社区建设,与此同时,大量钢铁厂关闭裁员。美国拥有严格的《国家环境政策法》,1970年又颁布了《洁净空气法》,在此基础上,匹兹堡市根据自己的城市特征和工业状况,制定了《匹兹堡市环境特别法》。在匹兹堡市,没有任何法律和权力能够超越它,其严格执行的程度用一句话可以说明一切:数十年中从来没有无效执行或者网开一面的情形出现。
到了80年代至90年代,第三次复兴改造使匹兹堡的经济基础转向教育、旅游和服务业,尤其是医疗和以机器人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时任市长汤姆・默菲开始强调绿色建筑,兴建了包括PNC公园、匹兹堡金融峰会会址的戴维・劳伦斯会议中心等。
几十年来,匹兹堡市一直拥有着一支强大的环境保护监督队伍,那就是匹兹堡市的全体市民。依据法律规定,任何市民都有义务和权利监督和举报任何企业、工厂的排污状况,而任何工厂都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强大的法律后盾坚决不会让任何监督举报者有后顾之忧。
因此,匹兹堡的企业和工厂承受着巨大的环保压力,任何企业,无论能创造多少税收,只要对环境构成一丝威胁,就要付出巨额赔偿,而且还会被美国银行联合列入“贷款黑名单”。
同时,如果市民向市政府作了举报而市政府不立即采取有效行动,那么任何一位民众都可以用“渎职罪”将市政府告上法庭。在匹兹堡担任市长,要想获取持续的支持率,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搞好环境,而不是只盯着GDP――1967年,匹兹堡时任市长库拉克虽然创造出了不菲的GDP,但是就环保工作不给力,最终被弹劾落马。
匹兹堡人怀着坚定决心治理环境,终于拨开雾霾见蓝天。自从1990年联邦环保局开评“美国十大绿色城市”以来,从古老工业城市成功转型的匹兹堡几乎年年榜上有名。从地狱到宜居之城,匹兹堡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大西洋月刊》编辑阿历克斯感叹:下次再要感叹北京空气的时候,想想我们自己是怎么过来的吧。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