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地域歧视:中国社会的毒瘤

www.sinoca.com 2012-02-22  中国新闻周刊


  美国社会的毒瘤是种族歧视,中国社会存在毒瘤么?答案是有的,就是地域歧视,而且我认为危害更大。

  中国的地域歧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城市歧视农村、本地歧视外地。

  地域歧视不是今天才有,中国几千年来等级观念和基于自然经济下的各自为政为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和经济上的肥沃土壤,这是不用讳言的。应该说新中国建立理论上扫除了人分三六九的等级观念,自然经济也被商品经济所取代,因此地域歧视应就此消除至少弱化才是,遗憾的是,我们都很清楚,地域歧视极大的加强了,歧视范围扩大了。因为人们等级观念加强了,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地方经济比自然经济更具排外性,而现在的地域歧视与古代的地域歧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种地域歧视有了制度上的保证。

  在人们眼里地域歧视主要体现在城里人看不起或欺负乡下人,本地人看不起或欺负外地人,并归结个别人的素质问题,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尤其是这些现象给人带来极深刻映象甚至演化成一种地域仇恨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的本质。

  先说等级观念,古代和现代的等级观念所依附的都是身份,这种身份的差异在古代主要体现在权力、知识的差异上,财富倒在其次。随着政权控制力的加强和通过权力获取财富能力的加强,今天的等级观念主要体现在权力和财富的差异上,而国人攀附权贵的惯有思维又使得等级观念带有更浓厚的地域色彩——距权力中心和财富中心的地理距离也成为了身份的一种标志。所以京城里的卖冰棍的小贩自然可以看不起外地人,不论你是务工还是来旅游。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更是天经地义的了。打死你个孙志刚还不是小菜一碟!?甚至不用自己动手。再

  说经济因素,这里主要体现在地域经济歧视,不是人对人的歧视,同样有本地歧视外地,城市歧视农村。前文说过,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地方经济比自然经济理具排外性。这点经济学家们自然比我认识得更清楚。我试举三点原因:第一,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由于备战需要和当时领导人的小农思想,各地方经济都普遍呈现小而全的特征;第二,地方政府所控制的工业是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第三,地方工业的效益与当权者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有紧密联系。要维持地方低效的小而全的经济体系,自然要排斥来自其他区域的竞争者,被排斥者自然也不甘心,于是小到香烟,大到汽车都成为地方贸易战的牺牲品,而且规模之大、手段之简单粗暴让久经国际贸易战的外国人也叹为观止。而另一方面要填满地方低效工业的无底洞,当权者必然要想方设法搜取所能搜取的资源投入其中,于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和进城的农民工就自然成了另一种牺牲品。于是乎,这种根植于计划经济的地域经济歧视在今天的中国大行其道也就顺理成章了。(经济上的歧视会不会最终体现到人对人的歧视就不得而知了,请大家补充。 )

  既然地域歧视能给当权者和当权者周围的人带来优越感,带来经济利益,为了维护周围社会的稳定,对地域歧视给予制度上的保证那就成为了一种必然,任何破坏这种稳定的行为都将受的制度上的惩罚。户籍制度、收容制度、暂住证、外来人口的管理制度,外地企业的准入制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凡是能够明确身份的制度,凡是能够劫人肥己的制度,不管它是多么的不合理甚至是多么的不人道,我们都可以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制定出来并严格执行直至滥用。在披上合法的外衣后,再以五十多年的光辉成就披上合理外衣,我们就可以继续高枕无忧,继续自欺欺人,继续淡漠损害国家长远利益和发展潜力,继续淡漠和损害人的尊严和权利。我们还在继续。(作者:lcs158)

  哪些地方正在被“妖魔化”?

  1.躺着也中枪的河南人

  在中国,深受“地域歧视”之苦的当属河南人。河南人每到一地,当地人都用异样眼光看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最近几年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关于歧视河南人的公众事件如下:

  2005年,深圳龙岗区公安分局悬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横幅引起争议,两名河南律师以此侵害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2006年2月,这起全国首例地域歧视案经法院调解结案,深圳警方向辖区内河南人道歉。

  2007年,赵本山主演的电影《叶落归根》,里面有一位抢劫者(郭德纲饰),讲河南话。这引起了社会部分舆论的持续关注。

  2010年10月,演员郝蕾连续发布几十条微博,“怒骂”河南人,文中脏话连篇,文中脏话连篇,引起网友一片哗然,河南媒体《东方今报》刊发社论要求郝蕾“公开道歉”。郝蕾在其博客上发博文两篇首度回应此事,承认其27日其骂人的微博博文是其所写,不过并未透露其“骂人”原因。

  2011年11月上映的《失恋33天》体现了“台词”高于一切的风范。文章的小男人形象再加上传统的“耍贫”台词风格,还有点小哲理,让观众既忘不掉巧妙的台词,又不会贪恋于思考台词中的爱情哲学。《失恋33天》的编剧鲍鲸鲸称赞文章,“他演的王小贱真的非常棒,比我想象的还要贱”。但片中有个令河南观众纠结的地方,“傍款”女李可说着一口标准的“台湾腔”,其男友介绍道:“我的女朋友普通话说得很好,大家都听不出来她是河南人。”影片后面还让李可在电话里爆了句河南粗口。虽然“笑果”很好,但让河南影迷难以接受。有河南观众在微博里说:“原著小说中压根没有提到河南人,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编剧、导演拍成电影时非得改了这么一出戏的,1亿多河南人躺着都中枪啊!”更有影迷在贴吧、论坛等呼吁“抵制《失恋33天》”。

  2012年2月,读者蔡先生向报社投诉称,他在深圳市龙华新区一家科技公司附近发现一则招聘公告涉嫌就业歧视,公告中称“河南籍已招满”。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表示,该公司并没有明确表示不招河南人,故不能认定为地域歧视。蔡先生称,作为一名河南人,他看到这六个字时感到如鲠在喉,认为有歧视河南人的嫌疑。该公司负责投诉的一位李姓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他们确实发布了这样一条招聘公告,并称他们没有歧视河南人,这个规定是为了给全国各地来深就业者一个公平的机会,现在公司100多个人中已经有40多个河南人,他自己也是河南人。

  对于河南人的歧视由来已久,据说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青海省西宁市,一个小商店挂出一条横幅:处理河南坏蛋,每斤一毛钱。有河南人前去抗议后,店方改为:处理河南蛋,每斤一毛钱。再遭强烈抗议,后改为:处理河南坏鸡蛋,每斤一毛钱,终于通过。

  这种民间调侃,十分无趣。这个案例一度成为河南社科专家分析的样本。西宁并不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他们为何也看不起河南人呢?专家分析说,近一百年来,河南生态恶化,大量人口外迁,作为外来人员,他们生活贫苦,处境不佳,难免会和当地人产生矛盾。地区差距和地区利益矛盾的存在,必然反映在社会心理方面,形成优势地区人群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如果不加节制而膨胀起来,歧视就难以避免了。

  丑化和歧视的“沙尘暴”让河南人,尤其是在外地奔波的河南人感到人格、自尊被无情地伤害。到大城市寻梦的河南人不敢说自己是河南人。应聘时不敢在表格的籍贯栏里填写“河南”;租房时不敢用自己有河南标识的身份证;对别人介绍自己时不敢讲是河南人;听到七嘴八舌的丑化河南人的段子只会脸红、躲避、向隅叹息……离开乡土的河南人在公众场所--电车、地铁、餐厅里,即使和老乡在一起,为了躲避歧视的目光和歧视的待遇也不敢讲河南话。为了赢得成功的机会至少是他人的信赖和支持,赢得和其他省份人同等的待遇,河南人往往要顶着丑化的压力和歧视的重负,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来证明自己。

  地球上每六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叫做“河南人”,而今天的河南人是尴尬的。谁也没想到,流淌五千年的黄河水现在弯进中原的时候,会突然被称为“盗泉”。一些同胞喊出了“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的口号,将一颗颗“鄙夷”、“冷漠”和“蔑视”的“目光散弹”深深射入了这群河南人粗壮的后背。

  据五湖四海茶楼酒肆中的说法,有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的故事:解放战争期间,董存瑞和他的班长奉命去炸掉一座建在桥上阻挡部队冲锋的碉堡。当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冲到桥下时,却发觉没带炸药包支架,于是那位被现今“考据家”论证为河南籍的班长借口去找支架,逃之夭夭。英雄耳听冲锋号已经吹响,只好挺身举起炸药包,拉开导火索……巨响中传承下英雄无畏的精神,也“留下”英雄最后的呐喊: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文革时因不堪忍受屈辱而自杀的北大学者教授(图)
下一篇:卫生所反复用针筒 致广东紫金近200人感染丙肝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