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世界遗产客家土楼:屋外旅游红火屋内生活更苦(图)

www.sinoca.com 2011-12-14  南方新闻网


  [导读]永定洪坑村是一座被房子养活的闽南古老村落。三年前因永定土楼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名扬天下,整个村子被列为民俗文化村发展旅游。“旅游发展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却越来越苦”,村民们说。

洪坑村土楼每天要迎来的数千游客,是“野导”和正规导游争抢的对象。记者 陈显玲 摄

洪坑村头的土楼需要村民自己维修,这里鲜有游客。

房子不够住,林益发家的厨房就安在走廊里。

洪坑村委会办公楼已是危房,因村内不许新建,只能继续等待安置。

福建永定洪坑村客家土楼。CFP供图

  永定洪坑村是一座被房子养活的闽南古老村落。三年前因永定土楼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名扬天下,整个村子被列为民俗文化村发展旅游。“旅游发展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却越来越苦”,村民近日却向外界发出这样的求助信号。

  探访这座被改变的古老村庄,会发现它一路被商业裹挟前行的印迹。在土楼保护和旅游发展的交织下,村民现实的住房和就业焦虑像气球一样不断膨胀,当地政府的解决措施却一拖数年。淤塞的沟通渠道之外,信任渐失流言飞散,村民想要的“安居乐业”时间表仍在层级的申请流程之中,土楼所代言的部分客家文化却渐趋飘散。

  无处建房

  游人如织的土楼内外,近3000洪坑村民仿佛隐形其中,楼下大门洞开,高音喇叭引领着一拨又一拨外来参观者,楼上的住家大多上锁。夜幕降临游客散去后,被大山包围的村子才恢复了它的本来面貌:村民的摩托车被允许自由进出,放下书包的孩子们在唯一一条主路上追逐嬉戏,不时被妈妈叫喊着回家吃饭,洪坑男人端着堆满菜的饭碗转来转去,沉默着检阅被游人看遍的星罗棋布的土楼,吃干净才回家添饭。

  68岁的林益发家开饭很晚,妻子坐在奎聚楼副楼的公共大堂一角,看着面前凳子上的电饭锅咕嘟嘟冒气,这个大堂没什么人来,靠墙摆着她家的碗橱柜,菜干晾晒在栏杆上。

  邻居也都能体谅这个六口之家,“房子太紧张了,不够住”,林益发头发花白,父亲留给他三间房子,大儿子结婚生了孩子,三口住一间,小儿子还没结婚也要单住,剩下楼下一间做商铺,每天数千人从门前来来往往,总有人愿意在他家沽一壶米酒带走。

  实在太拥挤,林益发占了楼梯过道的一侧炒菜,摆个电磁炉,几个油盐瓶罐就是厨房了,邻居要经过,他就避让到楼梯拐弯处。

  “他也不容易,夏天就躺在走廊里睡觉,冬天爬到酒铺上层的隔板上,挺危险的”,邻居很少对走廊里飘散的油烟味抱怨,只是增添了对“上头”的不满和新房的渴求,这种情绪在20年前开始发酵,近几年随着村民的住房需求愈加膨胀。

  洪坑村位于福建省永定县湖坑镇东北面,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在此开基,为了抵御猛兽盗贼,林氏先人修建了时称“土围子”的造型独特的客家建筑。

  转变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公路修进大山里的客家聚集地,千百年来静静躺在闭塞山区无人识的客家土楼吸引了外人的目光。1984年,振成楼楼主、洪坑村林氏第三代传人林日耕接待了第一批到访者,4年后振成楼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永定县成立旅游局,此时被称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已经名声在外。楼主林日耕最先和县旅游局签订了祖楼开发旅游协议,成为永定土楼第一位导游,开起了土楼风味饭店,兼营旅游商品和土特产,推开洪坑村发展旅游经济的大门。2001年洪坑村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洪坑村整村被作为旅游景点开发,成为永定土楼民俗文化村的代表景点。20年的旅游开发进程中,为保护土楼建筑风格的一致性,村内必须拆除与古老土楼风格严重不相符的建筑,不再批准新建的建筑。

  十几年前,游客稀少的洪坑村,旅游经济并不活跃。村民和现在周边村落的劳力一样,到广东或厦门打工,只留老人小孩守护着祖宗留下的老房子。那时候土楼只是住所,还没有成为现在的生财工具。

  2008年7月7日,包含洪坑村在内的永定土楼群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景区就是从那时开始热闹起来的”,村民回忆,当时每天进村游客从数百人激增到两三千人,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陆续返回家中,吃起了“旅游饭”。

  洪坑村现任村长林焱元是在2007年回村的,当时只有2000多人住在村里,现在已经有2800多人。他粗略统计,2008年前后回村的有七八百人,“加上20年间不少孩子长大,娶妻生子,村子对住房的需求有增无减,至少200户急需新房子。”

  洪坑村虽是同一祖先,但每一后世枝蔓情况不同。振成楼、福裕楼的后代多去海外讨生活并逐渐扎根外地,留下子孙分配所有住房并不见紧张,还有多余房间可以开客栈,但在人口众多的奎聚楼、景阳楼等,村民都抱怨房子不够住。

  50多岁的林裕发每天最愁的就是房子,他祖上留下了十多间土楼房间,父辈两兄弟平分,到林裕发一辈4兄弟,每人分到不过一两间。林裕发分到奎聚楼副楼,他把厨房改成卧室,两间都是9平方米,一家5口勉强够住。

  “现在三个儿子都长大了,大儿子27岁,二儿子22岁,小儿子21岁,都没读书,在外面打工。”林裕发觉得对不住儿子,“没房子娶不到老婆,有女孩子过来看,说一句你家没地方住就走了”。

  三十出头的林雄孚也没有房子,父母只分给哥哥一间,他带着妻子孩子到堂哥家借房子住。还有些村民无处去借,只好到十几里路之外的湖坑镇上租房子住,每天早晚到村里小学接送孩子也成为头疼事。

  洪坑村上一次安置还是在十余年前,村尾的钢筋水泥洋房被拆除,140多名群众被分散在村外安置,之后村里的洋房再不敢拆除,只是在墙外侧涂上土黄的颜色,保持和土楼景观的一致。

  村民们一边困窘于蜗居的状态,一边困惑于村里和县里的无所作为:“村里不让建房子,至少要划出一块地方让我们建房”。

  “没地方建房子,使安置问题很麻烦”,2009年当上村长的林焱元说,自己曾多次和县里提出难题,之前开过村民大会,村民最初要求在村内安置,村委会许诺在新的安置点修建购物一条街,让大家都有生意做,但是,选定的地块被修建了洪坑旅游接待中心,选址再一次被搁置起来。

  “这个月初书记镇长带领各部门还去看地方”,湖坑镇分管洪坑村的李建熔副镇长说,现在看好了牛栏科一个地块,已经报给县里,等着国土城建和文物部门批复。他承认,“安置选址选了十年。”

  2010年6月底,湖坑镇政府在回复拆迁户信访的函中称:“初步选定安置地点为洪坑村的牛栏科,已经上报方案,有望在年底前完成三通一平,明年上半年拆迁户可以安排建房。”

  一年半时间过去了,没看到进展的村民开始失望:“我们拿出祖宗留下的房子和田地支持发展旅游,可是旅游并没有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洛阳涧河水变成恐怖血红色 送检水样却无色(组图)
下一篇:兰州城重度污染 雾霾笼罩 太阳变成黄色光团(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