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的培养体制
然而,就算当年没有出国,并且我们的硬环境也和发达国家相差不大,那些已经或即将成为引进人才的学子大多数也不可能取得他们现有的成就。“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里面的更大原因涉及到软环境,也就是制度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果断地采取有力措施改革当前研究生教育体制,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很快就会走向破产。
国内研究生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把硕士和博士教育活生生分开,结果是绝大多数读硕士的人不是为了继续进行学术研究,而是为了获得一个更高的学位以利于找工作。然而现有的硕士教育体制又决定了他们所受的教育以学术为重,而非侧重职业训练。结果呢,政府和大学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可是学生学习没有动力,老师教学也没有动力。
笔者认为,改革的第一步就是严格区分职业硕士(如MBA、翻译硕士等)和学术硕士,并且把后者尽量与博士教育挂钩,尽早实现硕博联读。换句话说,中国应该走“2或6”的模式,即职业硕士两年,硕博连读六年。这样一来,为了找工作而读硕士的人就会被分流到职业硕士,而申请学术硕士项目的人大多都是对学术感兴趣、有意在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
与此同时,加大对硕博连读项目的资金投入,以建立真正有吸引力的奖学金制度。这样,一来吸引优秀学生(包括外国学生)从事学术研究;二来让他们在读书期间(即使结婚了)没有生活的顾虑,不用成天在外面兼职以补贴日常开销。在人才培养上,我们应该牢记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教诲。如果一个学生成天为了学费或生活费而劳累奔波,他/她又怎么可能安下心来从事学术研究?
改革的第二步就是招生改革。如果施行硕博连读,那么博士生考试就可以取消,代之以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类似国外的研究生申请制。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尤其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人情关系,完全采用国外的个人申请制可能为时过早。即便这样,入学考试也应该试着进行一系列改革,以有利于从中挑选出最有潜力的学生。
笔者建议,首先并不一定要采取全国统考的形式。各个高校可以自己出题,也可以是几所高校联合出题,这样做有利于各个学校选拔自己最想要的人才。其次可以增加类似GRE的标准化考试,以测试学生是否具有研究生学习所必须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逻辑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第三,考试成绩仅仅作为重要参考,而不是唯一的录取标准。个人经历、学术论文样本、个人陈述、面试表现等等也应该成为被考虑的因素。总之,在不废除统考的前提下,改革现有的考试和录取机制,将有助于真正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改革的第三步涉及到导师制。现有的博士生导师制绝对是中国特色,很多时候笔者要向很多外国同行们解释很久,他们才能勉强理解。以导师为核心的招生和培养制度不仅滋长了学术腐败,也限制了学术创新。每年博士招生考试之前,有多少人在想方设法与导师建立“联系”?在学习的时候,又有多少学生敢挑战导师的学术权威?虽然国内已有大学取消了博导制,规定只要是副教授就可以带博士,然而这样“敢为天下先”的学校终归还只是凤毛麟角。取消博导制,并代之以各个院系的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同时建立团队授课、博士资格考试、团队论文指导等机制,将大大减少学术腐败,同时拓宽学生的学术眼界并提高论文质量。
改革的第四步就是废除研究生期间必须发表论文的规定。据笔者所知,发达国家很少有学校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减少学生的压力,让他们专心从事博士论文写作,二是避免初涉学术的学生为了发表论文而不择手段。如果有能力发表文章当然更好,因为这会增加你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一旦成了硬性规定,就会造成为了满足毕业要求而粗制滥造,并且衍生出学术刊物要出钱买版面等等现象。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