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登场:稳定压倒一切
2012不是世界末日,但对于第一批走上社会的近600万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所处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2011,世界真是不太平啊!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等国政府纷纷倒台,希腊危机拖累了整个欧元区;美国首次被标普调低了信用等级;“占领华尔街”从全美逐渐蔓延到世界各地……
中国呢?股市还没走出熊市,几次失守2400点。与此同时,A股所有上市公司在今年共有2117宗高管减持,涉及市值约126亿元。许多高管赚了个盆满钵满后溜之大吉,愁煞了散户小股民。多个城市实行楼市限购,到了今年9月,全国70座城市的房价基本停涨。无论是地产商还是购房者,都陷入前所未有的犹豫、观望甚至恐慌中。房地产企业销售大幅下滑,资金链日趋紧张,部分中小房企已在交易所挂牌出售股权;购房者开始猜未来,而降价促销的楼盘又引发了老业主的退房潮。哪家证券公司、房地产企业或者基金公司会大手笔招聘?想也不要想。
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CPI的中文含义,也更加体会到在这样一个年代,一份“有竞争力”的工资收入是何等重要。因此,成长阶段衣食无忧的90后大学生,更希望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为自己带来安全感、归属感、尊重感和自我实现感。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报告,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工作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的企事业单位。其中,政府机关公务员成为90后大学生比较看重的职业。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企业的容纳能力减弱,出现了人才过剩的情况,工作开始出现不稳定因素。而公务员职业具有的稳定性强、福利高、制度正规、社会地位高、退休后保障健全等优势,使得许多90后削尖脑袋想挤进政府的大门。
此外,一些资源类垄断性企业也成了就业热点。在新的通胀时期,“两电(电力、电信)加一草(烟草),石油加石化”这些长期拥有资源或政策特权的垄断企业超脱于经济环境之外,一些网上晒出的“垄断国企内部待遇清单”,让大学生对这些企业的职工工资和现金实物福利充满了期待。
90后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网络对他们的求职行为和就业观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会娴熟地利用网络求职,但技术上的优势并没有带来多少真正的实惠。“拼爹”这个词汇如此流行, 90后真是焦虑,也顺带把他们的焦虑带给了他们的爹。
风靡于80后的留学潮也会在90后一代中继续,但据说,后者不再“为留学而留学”。追求独立和自由的90后了解自己的兴趣、就业倾向和专业喜好,带着比较明确的目的来规划其留学道路和职业发展方向。
但愿如此。
今明两年,第一批90后的大学毕业生将走出象牙塔,登上大舞台。对于90后而言,他们出场亮相的背景还真是有些惨淡。就像那个热热闹闹的抢座位游戏,10个人却只有9个凳子,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暗暗算计着自己的吨位、身段和步伐。
70后说:你们也会老的
90后登场,并不意味着70后退场。舞台很大,足以让几代人共同勾画。
最近看到一则广告,一行大字:90后都出来工作了,忽然觉得自己老了。
我笑了,心想,这一定是80后做的文案。我这样一个70年代中期出生的典型70后,今年也第一次带了90后的实习生,却没有多少“老了”的危机感。或许,在10年前80后登场的那会儿,我已经这样感叹过了吧。如今,70后可以心平气和地看着紧张的80后和兴奋的90后,淡定地说出一句真理:你们也会老的。
不久前媒体报道一个16岁少年博士生逼父母全款在京买房。我感叹:这就是90后啊!也许这只是特例,是一种代际品质的极端表现,但我觉得他的身上确实有典型的90后特征。他们这代人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对生活的要求更实际,更同质化;他们是完全的独生一代,对父母和长辈的付出觉得理所当然,常常会缺少感恩之心和责任感;他们自我意识更强,更技术化,人与人的交往沟通能力更加薄弱。
90后是大环境和他们的父母共同塑造的。这代人的父母基本以60后为主,他们的童年是封闭和压抑的,所以会对子女比较宽容,特别是在自由意志方面。60后经历过传统文化断裂,他们的子女往往受到更多世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浸染。90后生活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转型的环境中,对政治没有多少兴趣,他们的诉求比上几代人都来得更现实。他们是中国社会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享乐主义一代”。
在城市农民工里,往往是 60后一代能够崭露头角。这一代人勤奋刻苦,虽然知识文化不高,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不管是农村最早进城的那群,还是城市里最早出国的那群,基本都有这样的特征。但是他们的子女一代――90后,却不愿意也不被赋予使命来重复父辈的奋斗之路。我认识一个木匠,他来上海做装修十几年了,每月收入不比一个公司白领差多少,他的儿子却不愿再学手艺继承父业,情愿在家乡找个工厂里的工作,每月一两千元收入,散漫而舒心。反正家里的房子父亲已经盖好了,也不愁找不到媳妇。这种心态在90后中比较普遍,他们不想做奋斗的一代。
实际上,我们对90后的忧虑,在邻国日本已经提前出现了。他们的80后,甚至部分70后,已经处于这样无所事事、价值沦陷的状态。这些青年对自身没有多少要求,家境殷实,他们或许平时也不“啃老”,打打时薪和周薪的零工用来养活自己,钱够了就辞掉工作,钱花完了就继续打零工。他们自己租一个小屋,比较宅,生活在过程里,没有明确目标,甚至恐惧恋爱结婚(因为这对生活改变太大,他们难以承受家庭责任)。这样的族群在日本轻小说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是日本战后重建和参与经济起飞那代人的下一代,比我们早了一二十年,显示出许多接近于中国90后的特质。
当然,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说法言犹在耳,我们的社会却照样前行。70后在小学里只用过需要编程的老式苹果机,中学里的PC电脑要用DOS命令操作;而90后生下来就在网络的包围中。70后曾经用短波学英文,而他们在全球化时代,也许根本就不知短波为何物了。70后当年偷偷上录像厅看《射雕英雄传》,90后已经要告别DVD,直接把网络视频当成看世界的眼睛。70后做过报摘文摘的剪贴本,90后直接用COPY、PASTE了。为写好作文,70后会翻看“古代名言典故”之类的辞典,现在,90后什么都问“度娘”了……说实话,有时候真的会羡慕他们。
周冬雨、张一山都已成为偶像了,我想,还执著于巩俐、张曼玉的我们,是真的老了。还好,90后登场,并不意味着70后退场。舞台很大,足以让几代人共同勾画。
80后说:各自轻蔑,各自优越
每一代人都喜欢用自己这个人群的眼光去评判下一波人,而我们看不懂他们,正如之前的他们看不懂我们一样。
作为一个中期80后,我曾被一则江湖传闻弄得胸闷:一个女孩在中学校门口和男同学吵架,最后她指着对方鼻子叫道:“你去找你那个89年的老女人吧!”
老女人?我们算是古董了?真是情何以堪。70后听到了更是惊骇:那我们岂不是行将就木了?年龄的优越感,原来可以这么强大。
对于生理年龄而言,长江后浪推前浪,老人家们不服也不行。但嘴上自嘲,心里还是极不服气的:你们这群早熟却不成熟的小屁孩儿!――70后,老实说,你们有没有这么看过80后?80后,你们有没有这么说过90后?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以10年为界贴标签,每隔一阵子,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某零后”对阵“某零后”的较量就会出现。据我观察,其模式往往是:老资格的以过来人身份对小字辈挑刺儿,小字辈对老资格的过时落伍表示不屑。双方都有大把的优越感。
我知道几个朋友,哪怕是1989年12月末的生日,也不愿把自己纳入90后,从他们的反应看,大概是要躲避“非主流”之类的形容,或者是涉嫌贬低智商情商的词。还有一次,我那正好踩在1990年线上的表弟抱怨,和同班那几个哥们儿简直说不到一块儿去,“太幼稚”。我心里暗笑:你就成熟了?
声明一下,我反对建立在人身攻击上的优越感,但还是会对一些现象表示“看不懂”和“无语”。远的不说,最近有几则关于高校学生打死情敌的新闻,还有新近曝出的花季少女卖淫案……
一定有90后会反驳:这些是个例,不能以偏概全。我同意,不过横向比较一下,我们那会儿好像没这么多类似“个例”。为客观起见,我征询了一位在高中当老师的同龄朋友,请她根据校园体会讲讲90后的特点。得到的回复是――优点:单纯,自信,心肠软,幽默搞笑细胞多;缺点:脆弱敏感,想法简单,缺乏毅力,受成功人生学影响较大,爱吃喝玩乐,吃苦免谈,怕承担责任,有困难容易逃避,找外部原因。
缺点罗列多于优点。一定又有90后要反驳了:我们招谁惹谁了,凭什么某些自以为是的人就可以毫无凭据地对我们指手画脚。这样的自我辩护很正常,一如80后被前辈们如此点评时的反应。
其实90后的闪光点并不少。今年初我和朋友自助远游的时候,认识两个大二女生结伴同行,一路大方有礼会照顾人,还因为第一次尝试晚上到音乐酒吧体验了一把而兴奋。我与朋友感叹:年轻真好,我们大二的时候干嘛去了?这时候,90后的优越感出来了。
至于70后,“伴随着中国社会体制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成就感在于已经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作为旁观者,我想不出他们有什么鲜明的个性特征,感觉就是四平八稳。但记得和一堂哥聊天时,他以当局者的身份曾这么概括:70后是叛逆的一代,既传承了父辈传统的道德观念,同时又受当时港台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性格是多面的。
我想,他说的“多面”大概是指介乎“保守”和“开放”之间的拉扯,而80后是在开放道路上“进化”得更完善的一代,90后则走向了更新潮的未来。每一代人都喜欢用自己这个人群的眼光去评判下一波人,而我们看不懂他们,正如之前的他们看不懂我们一样。
既然如此,让别人评判去吧,让我们各自优越。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