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陆

中国巨变震撼海外华人 身份追寻经历失根寻根重根

www.sinoca.com 2011-06-22  世界周刊


6月20日拍摄的位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旁的上海中心大厦主楼核心筒建设工地

  据美国《世界周刊》报道,经营纽约市景点门票的袁鹏不久前回到北京给父母扫墓,刚刚归来的他表示,他对北京的巨大变化只有两个字描述:震撼!他说,他在北京已经“找不到北了(普通话摸不清东西南北的意思),心里很失落,感到回不去了,因为童年的记忆全没有了”。上海籍移民吕玉新博士几年前回上海探亲时发现,上海的变化实在太大。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他表示,由于中美之间文化差异,他感到自己“两头不是人”。

  不仅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变化巨大,一些中国的中小城市及乡镇也同样如此。纽约华策会小区拓展专员郑杨超十年前从福州马尾移民美国,“最近几年回国几次”。她说,出国时,家乡是旧房子,现在到处在拆迁,“都不认得了”。温州籍移民方银生是温州市七都镇人,1995年赴美谋生,2010年回到七都镇探亲时“找不到家,因为小路没有了”。

  华人失落 心理受冲击

  家乡巨变带来的不仅是兴奋,而且更有失落。有华人发表文章称,一名加拿大华裔青年回到中国“并未找到自己的根”。青年说,在这段带着祖辈记忆的特殊旅程中,爷爷姥姥唠嗑述说的家乡,早就在过去某个时间点上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这个他们根本不熟悉的老家,不只是建筑,不只是老家的宅子,整个环境和人们也因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有了不同的发展。“那个魂牵梦系的家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沙斯曼(Nan Sussman)博士是纽约市立大学史泰登学院心理学教授,多年来一直研究世界各地移民的回归现象以及这一过程对移民心理及文化冲击。她接受采访时指出,导致失根有两个原因。一、中国变化太快,人的流动也太大。当移民回到他们家乡时,家乡变了,人也变了,许多东西移走了。二、移民本身也发生变化。他们已经适应在美国生活,其思想和行为已与过去不同。“他们突然感到对家乡不能适应”。纽约华裔心理医师金晓春博士指出,有些人有失根感,而有人则没有。产生“失根之感”是因为这些华人仍保留中国文化,而没有“失根之感”表示他们已经认同美国文化。

  无法回头 适应美环境

  今年48岁的温州移民叶新云2001年12月移民美国,2008年1月回到温州市探亲,感到温州市变化太大,“不知道怎么找路”。楼高了,路宽了,交通也方便,人也变得文明了。但他有点失根的感觉。现在,他们一家人都在美国,回到中国只是看看父母。过去,他“在中国做建筑,现在美国做生意”。他表示,虽然中国发展很好,他也没有后悔,因为“美国也不错”。

  今年50多岁方银生表示,他现在是“出家容易回家难,这辈子回不去了”。他说,老家镇里的居民“80%在国外”,如意大利、法国和美国。他出来后,先在一家华人衣厂打杂,现在一家华人蔬果超市卖肉。他说,家乡人现在生活很好,有人还请保姆。村里人早晨去餐馆吃早点,午餐买熟菜吃,都不做饭了。他不后悔来美国,因为“儿子和女儿在这里发展很好”。

  纽约市健康医疗总局市场代表蔡韦仪说,她是客家人,上世纪80年代从广东惠州移民美国,1998年回国时感触很大。“我借辆自行车,在惠州城到处转,但是找不到过去那种感觉”。她感到自己“再也回不去了”。她说,许多华人经常回中国,主要是做生意。

  金晓春认为,失根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由于中国变化太快,许多华人移民回乡后对一切感到陌生。变化包括路找不到,四周冒出许多高楼大厦。“如果有人感到没有变化,才会奇怪”。他说,有人回到中国后,父母不在了,亲戚也不热情,吃的东西也没有过去的味道,导致失根感。有人在中国没有近亲,就在美国扎根了,也属正常现象。“移民的过程就是文化的适应”。

  环境差异 无共同语言

  纽约法拉盛图书馆副馆长邱辛晔过去几年曾经两次回到家乡上海,发现“过去住过的房子都没有了”。他回国主要是参加同学会,“参加同学会有寻根的感觉”。但是,与那些国内的同学对话,他发现双方存在很大的距离,大家关心的内容不同,“想法不在一条轨道上”。他说,中国人喜欢寻根。目前,中国大陆掀起寻根热。许多人回到自己的老家寻亲,编撰家谱。他们生活好了,也有空闲时间。美国华人组织的寻根夏令营一个接着一个。他认为,如果从基因角度讲,纯种的中国人很少,大家都是“杂果拼盘”。

  吕玉新博士在1970年就从上海下放到北大荒,1978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日语系。他在日本从事过学术研究,后在纽约圣若望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获得世界史博士学位,现在几所大学担任教授。2009年,他回到上海,并到北大荒访问。出国多年后,他回到中国感到很不适应,“对中国不习惯了”。他说,这种不适应是由人际关系和体制不同带来的。他觉得自己既有中国文化,也有美国文化,“把中美文化混在一起了”。他举例说,曼哈顿的高级厨师做的菜肴不同在调料的不同,厨师用不同的原料配制调料,关键就在这调料上。“我就像这个调料”。

  同时,有些海外华人在设法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位作者在文中描述加拿大一华裔青年回到中国的观感。“在中国,我好像到了外国;回到加拿大,我似乎回到中国”。“炎黄子孙在海外努力守住祖先留下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但是中国却大踏步地走向西化”。

  四种情况 认同美文化

  金晓春说,华人移民在认同美国文化上大致分为四种情况:认同中国文化、认同美国文化、既认同中国文化也认同美国文化以及既不认同中国文化也不认同美国文化。他指出:“最后一类人被边缘化,生存比较困难”。

  前两类华人属于单项认同。他们接受一种文化,或者坚持中国文化而抗拒美国文化,或接受美国文化而放弃中国文化。许多华人来到美国就住在唐人街,一句英文不会,完全是中国思维,拒绝美国文化。“这些移民比大陆的中国人还中国,但他们回到中国大陆也看不惯”。他说,一部分高学历的华人很快融入主流,子女不讲中文,有的家长骄傲地称“我的孩子只讲英语,将来要找美国对象”。他们的代价是牺牲中国文化。他认为,如果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满足,也可以”。

  他认为,比较理想的是第三类人,即双向认同。他们既接受美国文化,鼓励子女交美国朋友,也不放弃中国文化中的好东西。他们对两种文化都认同,在学习和工作中容易如鱼得水,既有美国朋友,也有中国朋友。“他们参加中国人的新年庆祝活动,也去美国人的教会祷告”。

  香港学者蔡昌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移民。他在《新移民论:社会学的见解》一文中说,学者们提出六大类海外华人移民。一、落叶归根,即旅居者心态;二、斩草除根,即完全受移居地同化;三、落地生根,即适应移居地社会,定居过日子;四、寻根问祖,即追寻及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五、失根离祖,即处于流放状态,如漂泊的知识分子与祖国的根断了联系;六、再生重根,指跨越国家疆界,不愿安居和生根在任何一个国家。

  边缘化者 处境最糟糕

  金晓春说,有的华人在美国被边缘化,其特征是既不认同美国主流文化,也不认同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他指出,这些华人离开中国是因为对中国某些地方不满,如有人与工作单位领导关系紧张,负气离开。但是,他们到了美国以后,发现美国也不尽如人意,成为边缘人。

  边缘化的人“最糟糕”。他们没有中国朋友,也没有美国朋友,喜欢抱怨,也不参加华人社团。他们不投入小区活动,也不做义工。因为天天不开心,结果患上忧郁症。“我有的病人是这类边缘人,抱怨中国不好,美国也不好”。一些人回到中国后又回美国,有人甚至来回好几趟,感情最痛苦。他说,完全美国化的人回到中国也不习惯,但不会太难受。而认同中国文化的人能否回国发展得很好,也很难说。目前,在美国华人移民中,这几部分人的比例各占多少尚不知晓,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资料。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长江重镇武汉何故变汪洋?看不见的政绩工程无人做
下一篇:鄱阳湖156天干旱中的水利与自然之争 渔民哀歌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