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5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教育部还对拜年网页内容提出具体要求,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
拜年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准确说主要是汉民族传统文化),春节将近,按理应是符合主流民众主流文化的一大好事。不料,网络舆论普遍对此嗤之以鼻,一网站投票七成人认为“无聊,形式大于内容”。
在教育公平等严重问题缺乏解决方案的时刻,公民对教育部尤其是新晋教育部长革除时弊寄予厚望的时刻,教育部此举等于举烛不照黑暗反烧人眉毛。有网友不无嘲弄地跟帖表示,一拜教育公平收费,二拜教育资源公平,三拜学术作风优良,四拜老师作风优良。
给祖国拜年未尝不可,但以教育部对网页内容设计要求来观照,说教育部相关官员糊涂已经算客气。首先,形式上被歪曲了,拜年为互相新春祝贺联络感情,而不是祭祀礼拜。其次,其中折射的教育价值观念不仅充满了陈腐气息,甚至与民主法治的社会愿景背道而驰,必然沦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笑谈。
拜河山自古为帝王之事,如登泰山封禅、祭祀等。今封建已远,何故招魂?拜炎黄始祖一说,则更显滑稽。祖先崇拜乃传统宗法社会维系秩序之需,当下中国正逐渐进入现代法治社会,且农村宗法社会瓦解需要建构新的秩序体系之时,教育部居然还倡导祖先崇拜岂非南辕北辙?
教育部官员自身尚且不懂得祖国文化之应有涵义,那么,当下中国教育思想之匮乏就可想而知。以一个干枯的乳房糊弄孩子,焉能指望这群孩子身心发育良好?教育部官员似乎出现了严重返祖现象,一不小心就露出因尾椎骨进化不当而翘起来的尾巴。(作者:肖郎平)
相关评论:公权发起的拜年支撑不起民俗
过年与拜年,都属于中国民俗范畴,其生命力与文化价值也在民间。教育部1月15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本报今日A2版)。
说过年与拜年是民俗,是因为两者具有民间特点,与公权力无涉。现在政府使用“公历”,算是门当户对,“公”对“公”是也。过年与拜年是民间习俗,是私人生活领域,政府也把春节定为国家法定节日,但这样做,只是对民俗的一种尊重。过年与拜年,根本上是私人的事,彰显的是家庭价值和亲情。
在公民社会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应有分际,各守其份。公权力并非万能,能够把公共领域组织好、管理好,大家就谢天谢地了。组织大家拜年,意味着公权力向私人领域的介入,导致公私不分。份内的公事,你都没有管好,却要插手私人领域、插手份外事,就属于不务正业。清官难断家务事,明知事情难管,你还要介入,是为不智。
现在国家走向福利国家,一到春节来临之际,政府给困难家庭“送温暖”,这似乎可以成为政府介入民俗的先例。其实不然。对于困难家庭来说,虽然春节物资得仰仗政府送,但春节还得人家自己过。“送温暖”是公权力的职责所在,而给谁拜年、不给谁拜年,是人家的私事,是千家万户的权利。
过年与拜年,其所以能够持续千百年,生命力就在于其民俗本质。如果拜年是一种风俗,它就是民间自发的,由公权力来组织就纯属多此一举。如果它不是风俗,任何人来组织也没用,发一百个红头文件也是无效的。有人振臂一呼,想把拜年搞成一场有组织的社会运动,其结果很可能是应者廖廖,到头来反而成了自讨没趣。
春节的日子,普天同庆,人们把情感投射到国家身上不是没有可能。以前,有些人家的中堂上写有“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建立共和之后,有人把“君”字用“国”字替代了。五个字,代表五种参拜对象,在这里,国家也承受了国民的崇拜与爱戴。但“天地国亲师”也者,这里有一个共生结构,把天、地、国之类东西单独拿出来,失去了“亲”这样一种东西,民俗也就难以为继,给“国”拜年也无从谈起。给祖国拜年,按教育部指示的“六拜”,实际上抽空了个人情感内容,把拜年变成“大公无私”,民俗成了伪民俗,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就中国传统伦理而言,“亲情”是一种核心价值,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把“家”放在“公”的基础与前提位置。如果我们避开拜年“亲情”的核心内容,把家与国截然分开,把“公”单独拎出来,其实是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一来,教育部就违反了中国传统伦理。而如果单纯提倡大家给父母、师长拜年,又纯属多此一举、不务正业。教育部是公权力,提倡给祖国拜年,而拜年却是一个民俗问题,这就先天注定了它有违传统伦理,又似乎叠床架屋,有点吃力不讨好。(作者:杨于泽)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