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际

“大英日不落帝国”为何从世界霸主衰弱成这样?

www.sinoca.com 2016-07-09  凤凰国际智库


  尽管英国的世界霸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正式被美国取代的,但大英帝国的衰落却早已露出端倪。

  (一)维多利亚盛世中的阴影

  1837年,女王维多利亚登基时,年仅18岁,但年轻的新女王在继位之前的日记中写道:“既然上帝把我置于这个国家的王位上,我将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尚年轻,可能在许多方面缺乏经验,但我肯定,几乎无人像我这样怀着为国为民的良好意愿和真切希望。”女王坚决地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她在其一生中模范地履行了立宪君主的职责,因此深受国民的爱戴;她还是那个时代道德风尚的典范,她是贤妻,又是良母,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也是优秀的家庭主妇。她自己生活严谨,工作刻苦,对别人又充满责任感。在许多国人眼中,她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她漫长的64年在位时期则是英国繁荣昌盛的顶峰。创造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给予她的盛誉,并不是因为她做出了多么轰动的事业,而恰恰在于她什么都不做,完全恪守立宪君主的本分,成为她那个时代君主的典范。

  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进入强盛的巅峰。当时,英国工业生产能力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额。英国的富庶给世界带来极大的震撼。 1851年,一个法国人参加了在水晶宫举办的博览会后讲道:像英国这样一个贵族国家却成功养活了它的人民;而法国,一个民主的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进行生产。所以,维多利亚中期的英国人完全有资格得意于自己无可匹敌的地位:“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地区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现在正在向地球的所有的温暖区域扩展。”

  然而,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其他国家迎头赶上,英国逐渐丧失了独霸全球工业的地位,其中以美国和德国尤为突出。以国民生产总值为例,在1880 年至1890年的10年间,英国年增长率是2.2%,德国是2.9%,美国是4.1%。1890年至1900年这10年英国是3.4%,德国也是 3.4%,美国是3.8%。但1900年至1913年,英国平均年增长率只有1.5%,德国却增长3.0%,美国增长了3.9%。1880年,全世界制造品出口总额中40%以上是英国的,到了1913年,英国、德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在制造品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变成了29.9%、26.4%和12.6%,英国的下滑趋势是十分明显的。当然这些数据显示的只是相对下滑,从绝对数字上看,英国仍保有世界最富有国家的地位。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英国人都能享受这种富庶。整个维多利亚时代,财富的分配极为不均,贫富对比悬殊。一方面,贵族们占据着社会绝大多数的财富,过着宫殿式的庄园生活;另一方面,处于底层的农民住着破败的茅屋草舍,为温饱而奔波。一方面,是工厂主对舒适生活的享受;另一方面,则是失业工人在绝望中的挣扎。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天堂与地狱竟然同时存在于一个国家之中。这一时期英国著名的保守党首相迪斯雷里曾把英国说成是一个“两个民族”的国家,“当茅屋不舒服时,宫殿是不会安全的”。而曾经让英国人引以为傲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制度、文官制度、司法制度、议会选举制度等,都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毋庸置疑,“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若干年后的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随即发生急剧变化,之前最为先进的政治制度越发变得不合时宜,成为强盛之中的一道不和谐的阴影。以议会选举为例,1715年选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4.7%,到1813年,则只占2.5%了。1793年一个由辉格党组成的团体“人民之友会”曾发表过一份报告,说英格兰总共400多个议席中,占一半以上的256个议席是由11075个选民选出来的。选民人数减少最受贵族们的欢迎,因为这样他们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操纵选举。在18世纪,贿选风气盛行,靠金钱取得议员的身份,又被政府花更多的金钱收买,这就是“腐败的旧制度”。

  总之,工业化之后所取得的成绩,让许许多多英国人就此陶醉,沉迷于世界霸主地位的无限自豪中,他们将这一切归功于“光荣革命”以来的优越制度,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引以为自豪的制度此时却漏洞百出。他们在制度变革进程中犹豫不前,造成制度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从而对英国强国地位造成损害,成为英国衰落的潜在隐患。实际上,19世纪下半叶,当英国越过强盛的巅峰时,许多英国人才开始反思国家制度,进而开始进行改革调整。虽然调整与改革暂时缓和了社会矛盾,清除了许多痼疾,但此时的英国已经积重难返,患上了无法根治的“英国病”,再也无法重振当初大英帝国的雄风。

  (二)两次世界大战与帝国地位的丧失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虽然打赢了战争,却失掉了一个帝国的宝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殖民地国家纷纷觉醒,掀起了广泛的民族解放运动,要求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殖民地人民的解放运动进一步高涨。大英帝国殖民体系行将分崩离析。工党政府(1945年至1951年)击败丘吉尔上台后,一度计划修建一座富丽堂皇的殖民部大楼以显示英国的高贵。但此时的英国再也不是之前的大英帝国,等到他们将殖民部大楼建成时,受他们控制的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建楼计划被迫流产。在两次世界大战短短20年里,曾经拥有50多个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所能控制的范围只限于几个殖民地岛屿了。英国殖民地脱离“母国”的运动集中发生在两个时期,即1946年至 1951年,1956年至1965年。在第一个时期,首先是约旦、叙利亚的自治(1946年),其次是印巴分治(1947年),最后是缅甸、锡兰(1948年)和利比亚(1951年)的独立。第二个时期,首先是英国从苏丹撤军(1956年),其次是马来亚和加纳的独立(1957年)。后来解密的官方档案材料显示,英国政府官员们完全没有预料到大英帝国解体的速度会如此之快,他们将英属殖民地划为三类:第一类包括黄金海岸、尼日利亚及中非、马来亚和西印度群岛等3个联邦。报告认为这些地区将在未来10到20年内独立。第二类为政治发展不确定即前途不明朗的,包括肯尼亚、坦噶尼喀、乌干达和塞拉利昂4 个殖民地。第三类为小领地,包括塞浦路斯、索马里、香港等21个地区,报告宣称这些是“永远也不可能取得完全独立的”。然而,民族独立运动发展之快是伦敦的政治家所始料不及的。在十多年中,上述30个地区即有20个相继独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的英属非洲殖民地都先后获得独立。

  “二战”后英、法等殖民大国争先恐后地从各殖民地撤退的政治风景充满讽刺意味,甚至“有时欧洲国家比殖民地的民族主义领袖更急于尽早给予殖民地独立”,相比于19世纪英法等列强掀起的瓜分世界的狂热,人们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他们的如此举动。英国政治家罗贝尔·科纳万在总结英国非殖民化政策的特征时曾谈道:“英国从非洲撤退具有’连击’(即一个接一个解决)的特征。”英国前殖民大臣李特尔顿也曾将他们的政策描述为“纯粹的机会主义”。英国的确遵循了两个原则制定非殖民化政策:第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二采用不同的政策解决不同殖民地的问题。而当面对亚非拉各殖民地国家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运动时,曾经的大英帝国不得不放弃自己之前的原则,迅速从殖民地抽身出来。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19岁从伯克利辍学的他 选择直面挑战死神(组图)
下一篇:美七旬夫妇晒裸照秀恩爱 深情相拥感动网友(组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