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日本生活有多便利?
--------------------------------------------------------------------------------
在日本,便利店被形象地称为“百宝屋”,它就像哆啦A梦的口袋一样,好像永远也开发不尽。我居所周边有四五家便利店,它们都可以同时扮演售票处、文印店、小书店、快递到付、缴费、网吧、咖啡店、取款处以及小卖部等多种功能。
2016年开始,随着日本政府开始推行身份证制度,便利店又增加了一项开证明的功能,个人可凭身份证在此开具户籍和纳税等六种个人证明。
在日本国内,有这些证明基本就可以畅行天下。再加上便利店都是全年24小时营业,这就好比是在自己家旁边开了个随时服务的“役所”(日本的政务大厅)。
据日经新闻2015年7月统计,32家便利店企业总共经营着5.6万家便利店,2014年销售额首次突破10万亿日元(约合797亿美元)。而2014年超市行业的销售总额仅为18万亿日元,再过几年也许要被灵活的小便利店超越。
与便利店相呼应的是各类自动贩卖机,其便利程度几乎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前文所述的个人证明并不需要跟店员打交道,拿着身份证到到机器上刷一下就行。所以尽管便利店顾客不少,但一般只有2-3个店员,各类业务主要通过机器完成。此外,不少餐馆用自动贩卖机点菜,超市用机器自助结账,游乐场、剧院用机器买票也很常见。
2015年,NHK专门制作了一期节目,讲述秋田港一台乌冬面贩卖机的感人故事。据说这台机器已经在港口露天矗立了40多年,旁边搭配的仅有两张简陋的桌子,它们见证了日本经济的兴衰。
在不景气的当下,200日元就能喝一碗热腾腾的汤面,让很多失意的中年人、低收入的老人、跑业务没空吃饭的销售员感到很满足。片中有位39岁的中年人,失业后做晚间代驾谋生,凌晨四点在夹着雪花的海风中一个人孤独地吃面,简直落魄到了极点。
日本还有很多衍生的便利和自动文化,比如公交车上的投币机可以换零钱,公交卡可以当钱包,游乐场的自动贩卖机不仅可以冲咖啡,还可以加冰块,以及遍布地铁站和商场的投币储物柜等等。
便利店和自动贩卖机在中国其实也很常见,北京小卖部里都有拉卡拉,公交卡也能在超市消费。但日本的长处在于其功能整合和资本化更集中,可以实现规模效益,经济产出也就更多。
比如,借助数以千计的店铺,711、全家和罗森都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店里的打印机、缴费机甚至ATM机都是定制设计,所售商品很多是自有品牌。最令人称奇的是,711公司还成立了一家“711银行”,但我从未见过该银行的营业所,所有印象都来自于便利店里的那台ATM机。
4、在日本,二手店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产业
--------------------------------------------------------------------------------
垃圾处理在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我居住的地区有条规定,含金属或笨重的垃圾每月只能扔两次,笨重垃圾须到指定机构购买“粗大垃圾处理券”,贴好后于指定日期9点前放到指定地点。扔废品既跑腿又花钱,还不能错过时间。
另一方面,在日本租房常常是“家徒四壁”,租客除了一把钥匙,什么都没有。而刚就业的年轻人租房后到二手店置办家具、家电甚至是工作需要的手表、公文包和职业套装等用品,经济实惠。因此,充当媒介的二手店非常受欢迎,已经成了很有影响力的产业。
据我观察,这些二手店成功之道主要是善于包装和使用现代企业理念。一方面,他们很善于包装自己,会设法去掉二手、旧货等负面标签,取而代之以循环利用、互通有无等说法,对店面进行现代化装修,对商品进行仔细处理。有家名为“2nd street”的二手店,装修风格完全没有二手的感觉,倒像是进了宜家商场。另一方面是现代企业理念。
比如,商品收取环节标准化,出价不高,但令人感觉很专业,除非是有一定收藏价值的物品,很少有人拒绝。出价环节是二手店的生财之本,各家企业原则都不一样,算计一番后往往比卖新品的商店还赚钱。
不过,二手店也有问题,它虽然方便大众,但对实体经济运行有害处。比如,二手店扩大了书籍、唱片和游戏软件实际发行量,但发行方和作者却得不到相应的版税收入,利润都掉进了纯粹做媒介的二手店商人兜里。出版行业空间被挤压,不利于文化创新。
上述这四种文化,是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扩张期逐渐积攒下来的,以其为代表的服务业不断壮大,折射出日本经济的转型调整。而日本正是借助相对较高的资本化水平,才在狭小的国土创造出庞大的经济产出。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