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各种族裔男人间的华人妇女
就摄影本身而言,万晓燕的表现手法相当克制,她喜欢用大全景。这种类似新闻摄影的表达形式,把人和物放置在特定的环境中构成主题。从1999年移民美国后开始,万晓燕耗费16年时间走遍美国几十个州,始终把镜头对准美国社会的底层华人。
展览中,一张中国妇女和几个孩子的照片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图中的中年华人妇女一手推婴儿车,一手牵孩子,背上还抱着婴儿走过街头,身后还跟着个孩子。这些婴儿肤色也有白、有黑、有黄,作者虽没有过多解说,但几个孩子不同的肤色却给了大众线索:这个摄影家偶然遇到的华人妇女,或许半生都辗转在不同肤色族裔的男人中间,甚至替他们生下不同肤色的孩子。
一张照片浓缩了一位华人女性的一生,女性的寂寞况味通过镜头下的几人几色延展开来。万晓燕说,移民过来的华人妇女,家庭生活许多出现过变故,离婚率很高。离婚后的她们常常会找一些年纪大的白人凑合过日子,或者死了老公的华人妇女只能依靠“傍老外”来改善生活。
万晓燕曾拍摄过这些妇女和其他不同肤色的丈夫的照片。对于这些照片,万晓燕解释,这些华人女人,她们并不想宣泄什么,只想安安静静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她们以为落难了,又得到改善,也不关注外面的世界。“我很少看到这样的家庭组合一起去购物,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幸福,但你不能去评判他们,因为海外生活自有他的残酷性。”
惊慌尬尴的华人拾荒者
繁华的街道上,年迈的华人妇女推着装满废弃塑料瓶的三轮车弯腰前行,这些年迈的拾荒老者,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等各种原因去各社区收集废旧塑料瓶。这是万晓燕“另类移民者”中的主照,也是她最喜欢的作品,在她看来,这些作品最为接近唐人街底层华人的生活。
万晓燕给记者发来了她对 “另类移民者”的文字说明,“2004到2009年,街头有个影子向你袭来,男的、女的、老的、壮的,肩被大包东西压着,手被长绳割着,脸沉沉地坠着。有一次,遇上一位同胞,她已是母亲的母亲,你问她,为什么要出来,她说,女儿帮她们申请来美国,可生活下来真不容易,儿女担子重,父母也分担一点,这样好打发时间,换点补贴,在这里有病看不起啊,把这份活儿当体育锻炼。她讲的轻松,可你知道,她心里一点也不轻松......移民路上不轻松、不浪漫、不奢华,每次悄悄跪在地上等他们入镜,他们值得你拍摄,体贴儿女,自强不息,适应生活,他们坦荡豪迈地走在大街上,阳光里,他们是另类移民者。”
万晓燕告诉记者,5年时间内,她拍摄了成千上万张拾荒华人的照片。拍摄期间通常不太会跟他们说话,也不敢跟他们说话,因为这些拾荒老华人被同族人看到的时候,常都会有一瞬间的惊慌尬尴,以至于他们也经常选择远离华社的地方拾荒。
万晓燕理解这种微妙的心理,她说不跟他们说话,不问他们来历是尊重这些人。长期跟拍这些拾荒者的女摄影家告诉记者,她听的最多的对话,是这些拾荒者在卖掉废品之后商量着怎么处理这些钱,他们大多会说,自己这个月要买什么,或者讨论这些钱够给孙辈买哪些礼物等。
偶尔,万晓燕会告诉这些拾荒者,一个人时不要乱跑,最好看到“洗街牌”再出来。美国街道有固定的冲洗时间,这时候会挂出“洗街牌”,社区里的人都会把垃圾放在固定地点,年迈的拾荒者趁这时来捡东西,省时省力收获也多。
万晓燕拍摄过很多拾荒者的背影,但是目前展出的只是十万分之一作品,在她的叙述里,这群拖着沉重肉身的拾荒者,在美国现代化的空旷道路上,踟蹰前行!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